Workflow
蓝碳交易市场
icon
搜索文档
积极探索开展海洋碳汇核算
经济日报· 2025-09-04 22:04
海洋碳汇定义与重要性 - 海洋固碳能力远超陆地生态系统 涵盖红树林 盐沼 海草床 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及生物泵碳移除机制 还包括藻类 贝类养殖等人为增汇活动[1] - 海洋碳汇核算是对海洋生态系统吸收 固定与长期储存二氧化碳能力进行系统性定量化和价值化评估 旨在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碳资产管理 碳交易制度与生态补偿机制提供量化支撑[1] - 探索海洋碳汇核算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并通过发布《海洋碳汇核算方法》等标准提升国际话语权[1] 国内发展进展 - 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2012年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及蓝色碳汇 2024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探索开展海洋碳汇核算[2] - 标准制定取得突破 《海洋碳汇核算方法》发布填补综合性核算标准空白 广东深圳发布《海洋碳汇核算指南》 广西 河北等省份发布区域性文件或技术规程[2] - 创新实践成效显著 山东发展海洋碳汇金融推出海草床 海藻场碳汇贷 东营2019年以来累计修复盐地碱蓬4316公顷 海草床111.1公顷 福建探索推进渔业碳汇交易[2] 现存挑战 - 核算体系不完善 海水养殖溶解有机碳等碳汇要素未纳入核算导致能力低估 滨海湿地外源碳输入与近海陆源碳通量缺乏规范存在重复计算可能[3] - 技术基础薄弱 现有数据依赖局部试点 未建立覆盖广泛高精度海洋碳通量监测体系 微生物碳泵 贝藻类养殖固碳机制等关键过程研究滞后[3] - 市场机制不健全 海洋碳汇需求明显低于森林碳汇 难以形成规模化交易 蓝色信贷等金融工具覆盖有限缺乏反哺和激励[3] 发展建议 - 完善核算标准 制定国家级核算标准明确核算边界 周期与技术方法 统一数据采集 报送与应用机制推动多部门协同信息共享[3] - 强化科技支撑 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升碳汇动态感知能力 推进微生物碳泵 贝藻类养殖固碳等关键技术研究[4] - 推动市场与金融创新 探索海洋碳汇纳入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设计差异化交易规则 设立专项资金通过税收抵免 绿色信贷等加大政策激励[4] - 深化国际合作 推动蓝碳核算方法与标准国际互认提升全球规则话语权 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蓝碳技术与项目合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