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修复

搜索文档
【新华社】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闭幕 与会各方达成共识
新华社· 2025-09-18 02:56
论坛举办期间,国内外专家学者展示了不同类型荒漠化土地的治理技术和创新应用实践,分析了当 前荒漠化防治的科学技术难题及其解决之道,探讨了推动产业融合和政策协同的现实需求,共商全球携 手应对之策。 在闭幕式上,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 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共同发布了《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伙伴关系倡议》。 共识倡议科学划分封禁保护区、系统修复区和合理利用区,治可治之沙、需治之沙;呼吁加强全球 行动,将草原保护修复纳入全球生态治理核心议程,推动草原生态修复技术合作与经验交流,倡议成立 国际草原联盟,支持设立国际草原日。 9月17日,为期2天的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闭幕。与会各方达成 《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共识》。 ...
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闭幕 与会各方达成共识
新华社· 2025-09-17 12:56
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17日电 (记者 恩浩)17日,为期2天的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自 治区鄂尔多斯市闭幕。与会各方达成《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共识》。 共识倡议科学划分封禁保护区、系统修复区和合理利用区,治可治之沙、需治之沙;呼吁加强全球 行动,将草原保护修复纳入全球生态治理核心议程,推动草原生态修复技术合作与经验交流,倡议成立 国际草原联盟,支持设立国际草原日。 论坛举办期间,国内外专家学者展示了不同类型荒漠化土地的治理技术和创新应用实践,分析了当 前荒漠化防治的科学技术难题及其解决之道,探讨了推动产业融合和政策协同的现实需求,共商全球携 手应对之策。 在闭幕式上,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 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共同发布了《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伙伴关系倡议》。 ...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砂石地里草原重生
新华网· 2025-08-26 01:31
生态修复技术突破 - 采用模拟天然草原结合人工修复模式 通过研发集成种子和保水剂等材料的种子包产品 在两年内实现人工草地自然演替 [6] - 从1000亩实验起步到完成万亩草原改造 成功选育295种乡土植物 拥有105个自主知识产权及使用权品种 [7] - 建成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内蒙古分库 收存植物种质资源2300种6.5万份 标本17万份 编制各类标准533项 [7] 生物多样性恢复成效 - 修复后草原包含40余种天然牧草 现有维管植物31科80属108种 占内蒙古维管植物的27.2%12.4%4.9% [7] - 动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共有8目17科30种动物 獾子蛇野兔喜鹊麻雀等成为常见物种 [7] - 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大幅增强 从昔日砂石裸露状态恢复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胜景 [2][7] 产业经济价值创造 - 草原升级为多功能国际性休闲度假综合体 融合观光休闲生态研学体育运动马术会议庆典等业态 [7] - 2024年夏季游客接待量达140万人次 2025年预计突破160万人次 年增长率超14% [7] - 形成新型产业集群 成为内蒙古阴山山脉大青山南坡综合治理工程的标杆项目 [4][7]
锡林郭勒盟治沙小妙招 给沙地吃上“营养餐”
中国新闻网· 2025-05-31 08:42
草原生态修复项目 - 项目实施总规模5044亩 采用围封禁牧+施肥+补播综合措施进行退化草原修复 [1] - 项目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 属于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退化草原修复项目 [1] - 使用羊粪转化的有机肥作为沙地治理和草场生态修复原料 [1] 羊粪资源化利用 - 锡林浩特市年存栏羊108万只 羊粪原为牧业废弃物 现转化为有机肥料 [1] - 当地150户牧民每年提供约500立方米羊粪/户 户均增收3万元 [2] - 生物科技公司每年消耗20万立方米羊粪 生产8万吨有机肥 [2] 生物科技公司运营 - 公司成立于2018年 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自治区级创新型中小企业 [3] - 形成牧民供料-企业加工-生态反哺的绿色循环模式 [2] - 产品包括生物有机肥 微生物肥 复合微生物肥 与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 [3] 有机肥生产技术 - 羊粪经粉碎 筛选 增加菌种 发酵等工序制成有机肥 [2] - 粉末状生物有机肥用于非播种场景 颗粒状复合微生物肥用于播种场景 [3] - 肥料含丰富天然有机质和矿物质 可提高土壤养分和保水性 [2] 生态治理成效 - 2019年开始用于草原生态修复 2023年扩展至浑善达克沙地治理项目 [2] - 肥料能促进团粒结构形成 增强土壤透气性 帮助植被恢复和固沙 [2] - 当前施肥工作正在贝力克牧场紧张有序进行 [1]
江南布衣将开放研发牦牛绒创新面料工艺
北京青年报· 2025-05-09 03:07
牦牛绒产业振兴 - 江南布衣与融设计图书馆合作开展为期五年的"布尽其用"项目,重点研究牦牛绒这一中国特有天然纤维,旨在传承和创新传统手工艺[1] - 牦牛绒具有显著生态价值:生命周期碳排放低、采食不伤植被根系、粪便可作为肥料和种子传播载体[1] - 2024年江南布衣联合SHOKAY绣嘉等发起"牦牛绒产业振兴项目",内容包括制定国际可持续标准、动物福利培训、牧场认证、草原生态修复及面料研发[1] 产业链协同与开放 - 江南布衣将从2024年开始逐步开放与供应商联合研发的牦牛绒创新面料工艺,推动行业共享成果[1][2] - 项目联动原料采集到消费市场的多方参与者,提升本土牦牛绒产业整体竞争力[1] - 未来消费者有望穿着100%可溯源的牦牛绒服饰[2] 生态修复行动 - 全球95%牦牛栖息在中国青藏高原,但草原沙化问题(如"黑土滩")威胁牦牛健康及绒毛品质[2] - 2024年5月江南布衣在四川若尔盖启动首期290亩黑土滩修复,后续追加100亩草场生态修复[2] - 修复行动由江南布衣、扎琼仓生态文化发展中心及SHOKAY绣嘉联合发起,品牌会员与牧民共同参与草籽播撒[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