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事业

搜索文档
激发探索兴趣 厚植家国情怀
人民日报· 2025-09-19 22:08
活动概况 - 2025年9月15日至19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香港和澳门举办"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活动 主题为"少年有志 敢问苍穹摘星辰" 多位科学和历史文化领域顶尖专家参与两地多所学校交流 [1] 香港活动内容 -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德仁展示青海塔拉滩光伏基地面积约600平方公里 相当于香港陆地面积一半 强调太阳能与光伏发电技术进展 [2] - 殷墟考古队原队长唐际根通过甲骨文 青铜器和战国竹简解读中国先民月亮传说 [2]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0所信息化总师雷占许分享真空计量对宇宙探索意义 并展示随嫦娥四号登月的五星红旗 [2] - 香港科技大学举办海洋负排放专题分享 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探讨微生物在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 [3] - 香港培侨中学举办航空航天专题讲座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展示中国航天成就 [3] 澳门活动内容 - 澳门理工大学主场活动座无虚席 吴伟仁与杨德仁等专家分享科技创新成果 [4] - 活动覆盖澳门7所大中学校包括澳门科技大学 濠江英才学校等 专家与青少年直接互动 [5] - 澳门理工大学校长严肇基称该活动为"航天启蒙之旅" 强调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建设者 [4] 社会影响 - 香港学生反馈通过专家演讲更直观认识国家科技发展成就 [3] - 澳门学生表示活动提供难得学习机会 能近距离感受科学家追求梦想的精神 [4] - 香港科技大学海洋科学系学生称活动帮助理解研究课题重要性并增强研究动力 [3]
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年系列活动暨航天公益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举办
人民日报· 2025-09-18 00:41
纪念活动与展览 - 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年系列活动暨航天公益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在京举办 科技界 教育界 文化界及科学文化传播领域专家学者 钱学森亲属代表等嘉宾共同出席 [1] - 活动现场为"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展览揭幕 展览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藏70余幅照片 近80件(套)实物展品 [1] - 展览全面呈现钱学森从毅然归国到主持"两弹一星"研制的奋斗历程 展期为2025年9月至2026年2月 其间上线配套主题讲座并邀请相关人员开展宣讲 [1] 教育科研导向 -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表示要激励引导教育工作者 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子学习钱学森先进事迹 [1] - 进一步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 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作用 [1]
小顺人家
人民日报· 2025-06-15 22:11
历史与文化 - 小顺村位于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 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曾是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总理发表演讲的地点 [1] - 军旅女作家王秋燕在小顺村兴建"航天文学角" 展示5枚航天火箭模型 体现其对航天事业的眷恋 [1] - 小顺村原址已沉于云和湖下 昔日的工厂车间随历史变迁消失 [2] 地区特色与产业 - 云和县以"万里挑一 童话云和"为定位 人口和面积在全国占比约万分之一 [2] - 云和县是中国木制玩具重要产地 拥有国内最大生产规模 并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2] - 当地企业通过木制玩具展示文化创意 如《一块木头的自述》体现艺术与产业的结合 [2] 自然与人文景观 - 瓯江水清澈见底 为小顺村增添自然景观特色 [3] - 云和县以"秀山丽水"为生态背景 木制玩具产业与自然环境深度融合 [2]
深圳高校师生“造星”记:“南科一号”卫星的苍穹远征
南方都市报· 2025-05-20 13:51
卫星发射与科研项目 - "南科一号"卫星于5月17日由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标志着南方科技大学首次实现卫星入轨[1] - 卫星主要关注两大空间物理现象:极光光学观测和空间电场波动测量,由20余名师生历时4年研发完成[5][6] - 项目始于2018年陈晓非院士提出的设想,2019年确定方案,2020年正式启动学生团队招募[5][8] 技术创新与工程突破 - 研发团队成功研制总长12米的电场天线,打破全球微小卫星电场天线长度纪录,采用双层卷尺结构和3D打印技术解决收纳难题[9][10] - 极光观测载荷经过多次相机选型迭代,最终实现太空环境下的稳定成像性能[13][14] - 团队完成数百次实验测试,包括天线展开机制、信号抗干扰等关键技术验证[10][11] 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 项目吸引跨院系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涵盖电子、物理、空间科学等专业,学生将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毕业论文[4][5][6] - 参与学生经历从理论到工程的完整转化过程,部分成员通过项目获得华为等企业offer[11][14] - 学校通过卫星项目构建产学研平台,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14][20] 航天精神与科研传承 - 团队参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将航天精神融入科研实践[18][19] - 项目命名"南科一号"寓意新的起点,旨在激励更多学子投身空天科技领域[20] - 卫星成功发射正值南科大建校15周年,体现学校"科技报国"的办学理念[20][21]
记者手记:在额济纳感受星辰大海的归途
环球网资讯· 2025-04-30 07:47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任务 -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即将在东风着陆场返回 3名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结束为期半年的太空任务 [1] - 东风着陆场地处荒漠戈壁深处 70%区域属于信号盲区 需临时搭建350兆高功率对讲系统配合卫星通信系统保障指令传达 [4] - 当地民众对航天事业热情高涨 "00后"女警张彤和"95后"女警赵亚丽均以安保人员身份参与返回任务 后者8岁时曾见证神舟五号返回 [1] 航天事业发展历史 - 额济纳旗民众60多年前为支持东风航天城建设主动迁出牧场 "三易旗府"重建家园 这段历史被媒体人旷靖视为重要报道内容 [4] - 当地牧民卫其勒格图被称为"追星大叔" 其草场曾6次迎接神舟返回舱降落 此次希望神十九返回舱再次降落 [1] 媒体与安保工作 - 陶来神舟警队数十名队员提前抵达东风着陆场核心圈 进行设备演练确保快速响应能力 [4] - 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旷靖带领媒体团队进行采访报道 目标是通过相机和键盘为航天员做最真诚记录 [4]
刚 刚 ,再 次 上 天 🤩
中国电信· 2025-04-24 10:17
中国航天日及神舟二十号发射 - 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主题为"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 [1] -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于17时17分成功发射,搭载3名航天员 [1] 中国电信的通信保障工作 - 公司作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通信保障关键力量,秉持"红色电信"精神完成神舟二十号发射通信保障任务 [3] - 提前部署专线服务,在问天阁和发射场等重点场所开通专线、安装固话、宽带、电视 [6] - 扩容场区出口带宽,调用3辆应急车辆,新开6个5G基站以保障高峰时段通信 [6] -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通3条临时专线,对6条重保电路实时监控 [6] - 在团站和生活区对48个基站进行扩容和优化 [7] 现场保障团队配置 - 部署3辆应急通信保障车,10人在指定区域现场保障,9人组成巡线队伍 [7] - 酒泉网络指挥调度中心12名保障人员实时监测数据指标 [10] - 24小时为参试单位提供通信服务 [11] 保障成果与意义 - 圆满完成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通信保障任务 [10] - 编织起跨越山海的信息经纬,为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13]
神舟二十号乘组与记者集体见面
环球网资讯· 2025-04-24 00:37
神舟二十号乘组亮相 - 神舟二十号飞行乘组由陈冬、陈中瑞、王杰3名航天员组成,首次公开亮相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 [1] - 乘组经过长期训练,团队默契度高,兼具飞行员精准操控能力与工程师严谨理论功底 [3] - 任务目标包括复杂出舱活动、精细实验操作及空间站日常维护维修 [3] 乘组分工与协作 - 指令长陈冬强调团队协作理念:"合,三头六臂;分,各司其职",要求零失误完成既定任务 [3] - 陈中瑞作为前战斗机飞行员,表示乘组已达成"1+1+1=1"的融合状态,将参与出舱活动与科学实验 [4][5] - 航天工程师王杰负责平台照料、设备维修及人机协同实验,强调分工不分家的协作模式 [6] 任务准备与训练 - 乘组按零差错标准进行强化训练,覆盖应急故障处置、系统关联性分析等专项内容 [6] - 采用"地面多备几手,太空得心应手"理念,确保训练时间、内容与效果三达标 [3] - 王杰结合航天器研制经验,在出舱训练中注重系统性思维与操作原理掌握 [6] 航天员个人背景 - 陈冬第三次执行任务,注重新人培养与团队凝聚力提升 [3] - 陈中瑞于2020年入选第三批航天员,称个人梦想与国家航天事业紧密相连 [4][5] - 王杰从航天科技工作者转型为航天员,强调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的协同效应 [5][6]
2025年“中国航天日”科普展开展在即
快讯· 2025-04-23 07:38
展览概况 - 2025年中国航天日科普展示活动于4月24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H2馆开幕 持续至5月5日 [1] - 展览设置航天科普展区 航天产业成就展区 上海地方展区三大主题展区 [1] 航天科普展区 - 展区包含序厅 空间技术 空间科学 空间应用 国际合作 航天公益 泰国专区七大板块 [1] - 核心展品包括嫦娥五号取回的月球正面月壤样品及嫦娥六号取回的月球背面月壤样品 [1] - 展出YF-100火箭发动机实物等关键技术装备 [1] 航天产业成就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等航天领域头部企业集中参展 [1] - 展区全面展示中国航天产业的技术实力与创新成果 [1] 上海航天产业布局 - 上海地方展区围绕"创新策源"定位 按星箭-技术-终端-应用产业链顺序布展 [1] - 集中展示上海在航天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进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