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内细胞异质性

搜索文档
登上Cell子刊封面,苏州大学揭示儿童脑肿瘤神经母细胞瘤的发育可塑性
生物世界· 2025-09-14 09:00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神经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儿童颅外实体瘤,起源于神经嵴子代细胞,具有显著发育可塑性和瘤内异质性 [2] - 高危病例5年生存率低于50%,但发育可塑性背后的调控机制仍不明确 [2] - 肿瘤细胞异质性是癌症的显著特征,反映了起源细胞的发育谱系状态,对治疗响应和患者生存有重大影响 [7] 研究方法与设计 - 研究团队采用单细胞多组学和空间转录组学技术,结合小鼠自发肿瘤模型和人类患者样本 [9] - 系统解析神经母细胞瘤发育状态的转录和表观遗传景观 [9] - 研究旨在阐明驱动肿瘤内谱系决定的机制,包括内在基因调控网络和外在微环境力量 [7][9] 核心研究发现 - 神经母细胞瘤重现了躯干神经嵴发育过程,具有潜在可塑性 [10] - 鉴定出高危神经母细胞瘤中对恶性转化至关重要的发育中间状态——"桥接"细胞状态 [9] - "桥接"状态具有广泛表观遗传预激活特征和潜在多向状态转换能力,标志不良预后 [9][10] - 转录因子-增强子基因调控网络(TF-eGRN)定义了肿瘤状态特征 [10] - 桥接/前体细胞状态特异性微环境促进间充质特性 [10] 潜在治疗策略 - 绘制了维持侵袭性状态的增强子基因调控网络(eGRN)及肿瘤微环境图谱 [9] - 通过靶向调控eGRN的转录因子(如E2F7和HMX1),可有效干预状态转换和恶性肿瘤进程 [7][9] - 研究为神经母细胞瘤带来新的潜在治疗策略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