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聚合平台监管

搜索文档
网约车聚合平台调查:“服务失序”频发 如何保障乘客权益
中国青年报· 2025-08-04 22:45
网约车聚合平台行业现状 - 网约车聚合平台模式类似"打车超市",整合多家中小网约车公司及出租车资源,用户通过单一界面即可呼叫多平台车辆[1] - 2025年5月行业数据显示,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收到7.7亿单订单,其中聚合平台完成2.79亿单,占比超36%[1] - 主流平台包括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花小猪打车等[1] 消费者投诉问题 - 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近30天花小猪打车投诉量达1819起,高德地图打车投诉量925起,主要涉及司机多收费、绕路、服务态度差[6] - 典型案例包括司机违规收取返程费、虚假到达后取消订单、重复收取高速费(如28.5元实收30元)等[1][4][5] - 存在线上线下车辆不一致现象,违反《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6] 平台责任与监管漏洞 - 聚合平台服务协议普遍将责任转嫁给第三方网约车公司,仅提供"必要协助"但未明确具体措施[7] - 行业专家指出商业模式导致责任边界模糊,平台与网约车公司相互推诿,乘客维权成本高[7][8] - 部分城市已出台政策强化平台责任,如广州要求建立首问负责制,成都推动"聚合生态示范区"建设[14][15] 资质审核与合规风险 - 部分平台合作方违规操作:帮助超龄车辆(如20年车龄)通过人工审核注册[10][11] - 司机"双证"(人证+车证)办理存在漏洞,有服务机构声称可解决案底问题并收取300-400元/月"挂靠费"[11][12] - 实际运营中无证司机抽查率低,部分平台审核不严导致不合规车辆持续接入[12][13] 行业监管建议 - 专家建议将聚合平台纳入运营监管范畴,明确其作为第一服务主体的责任[16][17] - 建立智能监管体系:强化信息共享机制,实施非现场核查,推行信用考核与黑名单制度[16] - 参考电商平台保证金制度,设立维权保证金账户优先保障乘客权益[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