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终活
icon
搜索文档
刚满三十的95后,已经开始“生前整理”了
36氪· 2025-08-14 00:58
核心观点 - 生前整理/终活是一种为人生终点做准备的活动 旨在通过提前整理个人事务实现更轻盈自在的当下生活 并减轻家人负担 [1][4][6] - 该理念起源于日本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逐渐流行 四分之一日本年轻人已开始实践 [5][6] - 核心价值在于珍惜当下而非面对死亡 通过系统性整理实现生活秩序与自我掌控感 [4][18][23] 概念起源与定义 - 终活意为"为人生终点进行的准备活动" 2012年入选日本年度流行语大赏 [5] - 与"就活"(求职) "婚活"(结婚)并列人生三大事 [6] - 涵盖整理房产 金融资产 医疗保险 个人数据 遗嘱等全方位身后事安排 [6] - 日本因终活成风衍生出墓地销售 理财服务 终活日记本等相关产业 [8] 实践方法 - 清东西:定期处理闲置物品和电子文件 给物品贴标签分类处理 [11] - 理财财:注销闲置银行卡 统一密码加密保管 重要文件定点存放并附清单 [13] - 筛关系:清理社交账号僵尸好友 聚焦核心人际关系 [15] - 写愿望:列愿望清单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用"已完成"替代收藏吃灰 [15] - 留句话:撰写遗嘱初稿记录医疗倾向与身后事安排 与重要文件共同存放 [15] 社会认知差异 - 长辈群体普遍避谈死亡 认为不吉利或为时过早 重要物品存放位置仅自己清楚 [18] - 年轻一代更开放讨论生死 视其为负责任态度 尤其在数据爆炸时代更具必要性 [18] - 大病 人生转折或亲人离世等经历会显著提升对该理念的接受度 [18] 文化延伸 - 韩国遗物整理师提出圆满人生七大守则:日常整理习惯 文字表达 重要物品易寻 病情公开 物尽其用 为自己而活 珍惜身边人 [21] - 属于极简主义生活分支 强调生活秩序与流动而非简单扔东西 [23] - 实践案例:用4双鞋应对四季 登机箱完成一周旅行 人生应急包分类存放关键文件并告知家人 [23] 哲学意义 - 通过整理人生重新审视自我 更好活在当下 [19] - 最终留下的不是金钱地位而是爱与被爱的记忆 [21] - 实现"生前无遗物"的豁达利落人生境界 [8]
四分之一日本年轻人,已经在安排自己的后事了
虎嗅· 2025-06-21 02:51
终活热潮在日本年轻人中的兴起 - 约24.6%的日本受访者已开始进行"终活",其中20多岁年轻人占比高达26.8%,仅次于70多岁群体(48.0%)[4] - "终活"指为人生最后阶段做准备的行为,包括整理物品、规划葬礼、撰写遗言等,被赋予"反思如何更好活着"的广义内涵[4] - 超过四分之一的年轻人已开始安排后事,主要通过写遗书、准备亲友留言和拍摄遗照等方式[5][7] 年轻人终活的具体内容 - 写遗书:年轻人常用纸质笔记或手机备忘录记录简单心愿,如物品分配、葬礼简化要求等,目的多为表达心意而非财产分配[8] - 亲友留言:采用数字化方式存储情感留言,如通过纪念账号或终活APP确保离世后亲友能接收[9][10] - 拍摄遗照:专业摄影棚拍摄费用在5000-30000日元,年轻人选择个性化风格如和服、西装或日常自拍[11] - 数字遗产处理:包括清理社交媒体账号、整理电子文件及规划NFT/虚拟货币等数字资产[12] 社会文化因素驱动终活流行 - 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比逼近30%,"多死社会"现象使终活话题成为社会热点[13] - 62.6%受访者不希望举办传统葬礼,20多岁年轻人中59.6%倾向简化仪式如"直葬"[15] - 年轻人通过终活追求对生活的掌控感,在职业和人际关系压力下借此梳理人生优先级[16][17] 终活反映的深层社会趋势 - 年轻人参与终活的核心动机是减轻家人负担,尤其在数字化时代需处理复杂的数字遗产[6] - 高房价、职场竞争和单身率上升促使年轻人更早思考人生意义,终活成为心理整理工具[6][16] - 终活热潮显示年轻人将死亡规划视为积极生活态度,通过提前安排强化现世生活的意义[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