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线粒体复合物I
icon
搜索文档
同济大学最新研究登上Cell子刊封面:揭示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新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5-22 04:15
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 - 肺原发性移植物失功(PGD)在肺移植后72小时内影响15%-25%的患者,是导致短期死亡和移植物衰竭的主要原因 [1] - 中性粒细胞通过脱颗粒或形成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NET)参与固有免疫反应,但其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1] CD177+中性粒细胞的核心发现 - CD177+中性粒细胞是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功能活跃的细胞亚群,通过单细胞RNA测序和空间转录组学首次揭示其异质性 [2][5] - 该亚群表现出氧化磷酸化水平升高和线粒体复合物I活性增强,驱动炎症反应和NET形成 [6] - CD177通过AKT/mTOR通路增强线粒体复合物I的基因表达 [8] 治疗策略与生物标志物 - 使用线粒体复合物I抑制剂IACS-010759可降低CD177+中性粒细胞激活,减轻小鼠和大鼠模型的肺损伤 [6] - 血液CD177+中性粒细胞作为3级PGD的早期生物标志物,预测严重移植肺损伤的AUC值达0.871 [5][8] - 靶向线粒体复合物I的治疗策略为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可行治疗途径 [8] 研究意义与临床价值 - 研究全面揭示了CD177+中性粒细胞驱动的炎症机制,为早期诊断和治疗干预提供新方向 [2][8] - 发现被选为Cell Reports Medicine当期封面论文,通过肺移植动物模型和临床患者队列验证结论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