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精神疾病
icon
搜索文档
一个缺觉的人,全身炎症水平都在升高!缓解方法→
央视新闻· 2025-08-13 13:50
睡眠不足与炎症反应关联性 - 睡眠不足少于6小时会引发全身炎症并增加认知障碍风险 [2][3] - 缺觉激活脑内促炎因子释放 损害神经递质平衡和神经元通讯功能 [3] - 长期睡眠不足导致慢性炎症 引发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 [3] 睡眠不足引发的全身性健康风险 - 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持续一周会影响新陈代谢 炎症 免疫力和抗压功能 [7] - 睡眠不足引发全身炎症风暴 增加脑内前列腺素D2产生和细胞因子风暴 [7] - 缺觉使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增加代谢性疾病 癌症和精神疾病发病风险 [7] 改善睡眠质量的具体措施 - 成年人需每晚睡眠7-8小时 老年人需5-7小时 以起床后精神饱满为标准 [11] - 保持固定上下床时间 增加日晒和白天运动 培养条件反射改善睡眠 [13] - 每周3天以上睡不好且持续3个月需就诊睡眠医学中心或精神心理科 [13] 抗炎饮食管理方案 - 多摄入全谷物 深海鱼 十字花科蔬菜和莓类水果等抗炎食物 [14] - 减少高糖 高油 高脂食物及红肉 加工肉 动物内脏摄入 [15] - 通过运动 听音乐 旅行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 维持炎症调节能力 [17] 睡眠时长健康标准 - 6小时睡眠被确立为健康底线 熬夜可能导致外貌早衰等代价 [12]
痛苦的年轻人,在精神问题“症状池”里打捞解释
虎嗅· 2025-05-07 02:30
精神健康现状与数据 - 全球每7名10~19岁青少年中就有1人患有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焦虑、ADHD等[1] - 2022年中国首次全国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16岁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达17.5%[1] - 上海精神病院一号难求现象反映出精神健康服务需求激增[1] 疾病命名与污名化 - "躁郁症"微信搜索量50万,而"双相情感障碍"搜索量达400万,后者更中性且专业[3] - 疾病命名选择影响公众认知,双相情感障碍比躁郁症更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3] - 主流媒体常将双相塑造成"天才病",与梵高等名人关联,导致疾病被浪漫化[4] 诊断与治疗现状 - 双相情感障碍误诊率高,常被误诊为重度抑郁或焦虑[4] - 双相分为多种亚型,症状表现差异大,增加了诊断难度[4][13] - 抗抑郁药可能导致自杀风险增加,因药物先改善动力而非情绪[12] - 精神科诊疗存在地区差异,年轻医生更倾向双相诊断[13] 疾病认知与社会理解 - 中医和其他科室医生对精神疾病普遍缺乏了解[8][9] - 公众常将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与塔罗师等混淆[9] - 患者常面临"你看起来很正常"等质疑,需要反复解释病情[8] - 精神疾病患者既要应对病症,还要承担照顾"正常人"情绪的劳动[20] 疾病与社会因素 - 双相情感障碍具有较强遗传性,但童年创伤也是重要诱因[16] - 症状池理论认为人们用社会认可的方式表达痛苦,导致某些诊断增加[18] - ADHD等诊断让部分患者获得解释,缓解自我责备[18] - 完全将精神疾病归因于社会结构可能形成新的神话论调[27] 患者生活与关系 - 患者需要正常陪伴而非拯救,关系应保持平衡而非单向给予[21][22] - 药物副作用可能导致不真实感,患者常在痛苦与麻木间选择[24][25] - 患者需学会与疾病共存,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29] - 公开病情可能面临歧视,但也可能获得理解和支持[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