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窝囊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窝囊旅游”是逃避,还是更高级的抵达?
36氪· 2025-09-01 12:07
行业趋势 - "窝囊旅游"成为暑期热门关键词 反映游客偏好从高强度观光向低能耗休闲度假转变 [1][4][6] - 该趋势体现为"能坐不站、能躺不走"的旅游方式 在高温天气下吸引力显著提升 [2] - 社交媒体推动概念传播 相关短视频和笔记数量近1亿篇 单个视频浏览量达数十万人次 [1] 市场需求 - 在线旅游平台搜索量激增:"窝囊漂流"环比增长135% "窝囊蹦极"增长65% "窝囊爬山"增长84% [2] - 具备"窝囊旅游"设施的景区门票搜索量环比6月上涨17倍 相关景区酒店预订量同比增幅超50% [2] - 天津车神架风景区"窝囊版蹦极"日均接待超300名游客 满足年轻人既追求刺激又避免高强度挑战的需求 [2] 产品创新 - 山岳型景区引入登山电梯系统 如湖北恩施大峡谷688米户外扶梯 垂直提升200米 票价30元/人 [3] - 景区设施设计注重与自然景观融合 部分加装水雾喷洒系统增强体验感 [2][3] - 项目创新降低参与门槛 通过适度体力消耗与情绪释放的结合提升旅游获得感 [7][10] 消费者行为 - 年轻群体追求高品质旅行体验 注重舒适度和个性表达 拒绝被传统旅行方式定义 [6][7] - 消费者通过"窝囊旅游"寻求情感和情绪满足 在快节奏生活后避免体力挑战 [4][6] - 旅游方式从"特种兵旅行"向张弛有度转变 注重过程体验而非目标达成 [7] 行业影响 - 全国多地景区推出"窝囊套餐" 以轻松体验为卖点吸引客流 [8] - 行业需要针对不同需求开发多元化产品 包括城市漫步、美食探店和户外挑战等 [10] - 创新应聚焦产品体验方式和营销渠道 敏锐捕捉未满足的潜在需求以提升长期竞争力 [10]
又菜又爱玩?适合“窝囊旅游”
中国青年报· 2025-08-22 06:16
核心观点 - "窝囊旅游"成为文旅市场新趋势 强调低刺激 高情绪价值 轻松舒适的体验方式 满足年轻人及亲子家庭对放松 悦己 安全感的需求 [1][2][3][4][6][8][11][12] 市场热度与增长数据 - "窝囊漂流"搜索量环比增长135% "窝囊蹦极"增长65% "窝囊爬山"增长84% [3] -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利川涧景区推出"窝囊漂流"后 费县酒店预订热度环比增长超20% 增速居临沂县域目的地第一 [3] - 浙江省安吉县拥有"窝囊漂流"和"窝囊蹦极"项目 酒店预订热度环比增长超70% 增速居浙江县域目的地第一 [3] 产品创新与运营策略 - 杭州桐庐OMG心跳乐园推出"天马行空"项目 游客骑机械马登山 避免劳累 [2][7] - 浙江安吉云上草原推出"窝囊蹦极" 采用低速缓降装置 降低20米跳台的心理压力和身体负荷 [3][7] - 广西桂林猫儿山漓江源设计"窝囊漂流" 在水流平缓 水深不超过1米的河段运营 提升安全性 [2][8] - 云上草原通过社交媒体分析发现68%潜在消费者因恐惧放弃传统蹦极 通过测试调整缓降速度和跳台角度优化体验 [7] 目标客群与需求特征 - 主要客群为年轻人 亲子家庭及带宠物的游客 追求解压 社交分享及无障碍体验 [6][7][8] - 亲子家庭看重项目安全性和轻松氛围 青年群体热衷兼具解压和社交属性的体验 [8] - 游客需求从"省力"升级为"情绪价值""情感共鸣"与"社交认同" [12] 行业挑战与优化方向 - 部分项目存在体验缺陷:电梯登山过程风景单调 缺乏防晒设施和休息点 [10] 漂流区域水流缓慢导致停滞 石头磕碰风险高 防晒不足 [11] - 景区需挖掘特色资源(如猫儿山"果冻水"水系) 避免同质化 并加强设施维护与安全检测 [10][11] - 需将硬件设施(电梯 缓降装置)与景区特色 服务及情绪需求深度结合 打造定制化内容 [12]
中国第一批“窝囊”景区,拯救无数打工人
创业邦· 2025-08-15 03:18
文旅行业趋势 - 暑期文旅预订增速同比上涨近38%,显示旅游市场强劲复苏[7] - 传统高强度旅游模式面临挑战,"窝囊旅游"概念兴起,主打轻松体验[10][12] - 年轻群体(14-30岁)成为新式旅游消费主力,占比达72%[24] 窝囊漂流市场表现 - 桂林猫儿山首创"窝囊漂流",水深不足1米,主打平缓漂浮体验[17][22] - 浙江安吉原野西溪露营地单日门票销售额达40万元,搜索量环比暴涨17倍[24] - 山东临沂利山涧景区开放首周吸引超8000游客,带动周边餐饮消费增长40%[24] 窝囊蹦极发展现状 - 浙江安吉云上草原景区窝囊蹦极游客量增长5-6倍,节假日日均超200人次[34] - 湖北黄石天空之城景区五一期间日均体验人数达200-300人[34] - 直播营销效果显著,河南宝泉崖天下景区单场直播吸引4000-5000观众[42] 景区设施升级案例 - 张家界百龙天梯20年运送6000万人次,创造税费9.89亿元[63] - 千岛湖天屿山投资1000多万元建扶梯,登顶时间从50分钟缩短至10分钟[53] - 福建三明侠天下景区创新设计"大宝剑"电梯,强化主题特色[56] 商业模式创新 - 景区通过电梯/扶梯实现"无痛登山",天屿山扶梯票购买率达93%[49][64] - 下山配套项目(滑梯/水滑梯/卡丁车)成为新增收入来源[65] - 浙江安吉因同时布局窝囊漂流和蹦极,7月酒店预订环比增长70%[34]
“窝囊旅游”消费变谨慎,市场转向下酒店业谋自救丨夏游季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07:21
行业趋势变化 - 旅游市场呈现高频次低消费特点 游客数增长但酒店入住率下滑 敦煌莫高窟日游客达7万人但合作酒店280元/晚无人入住[1] - 2024年底全国星级饭店数量减少至7716家 较2023年减少近500家 伴随出租率和平均客房收益持续下滑[1] - 暑期首周酒店平均客房收益同比下降8% 入住率下滑为主要影响因素[1] 市场竞争格局 - 大型连锁酒店持续扩张 一季度新开业客房数达数万至十余万间[1] - 京东 阿里 抖音 美团等平台进军酒旅市场 加剧行业竞争[1] - 消费者价格敏感度提升 旅行规划改变 大唐不夜城每晚游客超10万人但人均消费不足0.8元[2] 高端酒店转型策略 - 高端酒店通过非住宿业务增收 2024年非住宿收入占比从15%提升至22%[2] - 推出健身相关套餐 上海半岛酒店799元健身+下午茶套餐吸引白领女性 北京万豪健身房会员卡销量增150%[2] - 改造闲置空间 部分酒店将会议室改为瑜伽室[2] 运营模式创新 - 酒店营销方式创新 杭州西溪悦椿酒店抖音直播健身课吸引3万粉丝 转化率达10%[3] - 推出针对性产品 广州白云宾馆推出"夜跑族专属"夜间健身卡[3] - 健身房业务虽收入不及餐饮 但凭借低运营成本和高复购率成为现金牛业务[3] 战略方向调整 - 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运营效率提升 强调高性价比和长期主义[4] - 通过聚焦核心功能 关键体验 AI提效 整装模块化等技术提升运营性价比[4] - 产品策略从"多一点"转向"少一点" 聚焦品牌 功能和团队精简[4] 产品定位优化 - 推崇小而精 小而美 小而暖的发展模式 强调精准性 可持续性和场景化[5] - 注重在地资源禀赋 避免同质化 强化空间可识别性和地方特色[5] - 关注Z世代小众需求 满足情绪价值 通过有温度的服务构建归属感[5] 用户体验升级 - 酒店需抓好五个关键因素:安静环境 顺畅Wi-FI和AI体验 舒适床垫枕头 优质花洒水压 健康丰富早餐[5] - 将当地文化 美食和非遗特色融入酒店体验[5] - 通过持续微创新和日常更新保持产品新鲜感[5]
“窝囊旅游”消费变谨慎,市场转向下酒店业谋自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07:14
行业趋势与市场表现 - 消费者对酒店价格敏感度显著提升,旅游市场呈现高频次低消费特点[1] - 2024年暑期首周(6月29日-7月5日)中国酒店平均客房收益同比下降8%,入住率下滑为主要影响因素[1] - 2024年底全国星级饭店数量降至7716家,较2023年减少近500家,伴随出租率和平均客房收益持续下滑[1] - 大型连锁酒店仍在扩张,2024年一季度新开业客房数少则上万多则十余万间[1] 消费行为变化 - 消费者按情绪消费,共情性消费成为关键,否则选择不住宿不消费的特种兵旅游模式[2] - 大唐不夜城每晚游客流量超10万人但人均消费不足0.8元[2] - 大理古城游客人均消费从1000-1500元降至500元,住酒店人数减少且价格敏感度提升[2] - Z世代小众需求催生新消费趋势,情绪价值满足成为行业关注重点[5] 企业战略转型 - 高端酒店通过非住宿业务增收,2024年非住宿收入占比从15%提升至22%[2] - 健身房成为新增长点,北京万豪酒店健身房会员卡销量同比增长150%[2] - 酒店将闲置会议室改造为瑜伽室,推出健身+下午茶套餐(如上海半岛酒店799元套餐)[2] - 行业从规模为王转向运营为王,注重效率效益和高性价比策略[4] 创新营销模式 - 杭州西溪悦椿酒店通过抖音直播健身课程获3万粉丝,转化率达10%[3] - 广州白云宾馆推出夜跑族专属夜间健身卡瞄准白领需求[3] - 健身房业务虽收入不及餐饮,但凭借低运营成本和高复购率成为现金牛业务[3] - 京东、阿里、抖音、美团等平台纷纷进入酒旅市场加剧行业竞争[1] 产品与服务升级 - 推崇小而精、小而美、小而暖的发展模式,注重精准性与可持续性[5] - 聚焦在地资源禀赋形成独特市场定位,避免同质化并强化地方性[5] - 通过有温度的服务构建归属感,在非功能性服务上满足隐性需求[5] - 注重五个关键因素:酒店安静度、顺畅Wi-Fi/AI体验、舒适床品、优质花洒水压、健康丰富早餐[5] 运营效率提升 - 通过AI提效、整装和模块化技术进步解决运营效率问题[4] - 从过去"多一点"满足升级需求转向"少一点"聚焦策略,涵盖品牌、产品功能和团队精简[4] - 聚焦核心功能和关键体验,践行更好一点的价值承诺[4] - 注重投资性价比和运营性价比,通过技术升级创造更大优化空间[4]
从旅游平台数据看暑期文旅消费新亮点、新趋势
暑期旅游市场趋势 - 避暑旅游需求高涨 西北 东北 西南地区成为热门目的地 7月以来避暑成为游客核心诉求[1] - 滨海度假 山涧戏水 森林避暑 水上乐园等避暑形式备受青睐[1] - 小众本地及周边玩乐项目迎来体验高峰 玩水项目成为夏季顶流[1] 新兴旅游模式 - "窝囊旅游"(低能耗玩法)兴起 体现向低体力消耗 高精神满足转变的旅游新玩法[2][3] - 室内冲浪馆 桨板等搜索量同比大幅增长 成为都市年轻人新宠[2] - 爬山开启自动挡 蹦极匀速下降 漂流躺着随波逐流等低能耗项目受青睐[2] 目的地偏好变化 - 青海 新疆 云南 贵州 内蒙古等地酒店预订热度同比增速领跑全国[2] - 云南楚雄 甘肃甘南 河北承德 黑龙江漠河等凉爽地区铁路到访游客数量增长明显[2] - 人文古迹 自然景观 主题乐园受Z世代青睐 展览馆类景区受中老年游客首选[2] 消费群体特征 - 暑期出行以亲子和家庭为主[2] - 一站式度假型酒店(融合美术馆空间 亲子活动等功能)成为游客首选[1] - 年轻人更看重旅途中的舒适感 推崇悦己体验的旅行方式[3] 行业数据表现 - 今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人次32.85亿 同比增长20.6%[3] - 国内居民出游花费3.15万亿元 同比增长15.2%[3] - 假日旅游拉动消费效应明显 推动上半年旅游经济高开高走[3] 未来市场展望 - 秋季旅游市场预计有亮眼表现 自然景观绚烂 人文活动多彩 农特产品丰收[3] - 中秋节与国庆节连休8天 将成为下半年最佳旅游节点[3] - 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预计热闹非凡 出游人次和花费可能创新高[3]
中国第一批“窝囊”景区,拯救无数打工人
36氪· 2025-08-10 23:45
文旅行业暑期趋势 - 暑期文旅预订增速同比上涨近38% [3] 窝囊漂流市场表现 - 浙江安吉原野西溪露营地窝囊漂流周末日均接待量达六七千人 平台门票单日销售额最高接近40万元 门票搜索量环比6月暴涨17倍 [14] - 临沂利山涧景区窝囊漂流首周吸引超8000名游客 日均接待量稳定在1200人以上 14-30岁年轻群体占比达72% 带动景区周边餐饮消费增长40% [14] - 水深不足1米 水流平缓 专为年轻群体设计 [12] 窝囊蹦极市场表现 - 浙江安吉云上草原景区窝囊蹦极节假日日均体验人数超200人次 尝试游客数量翻五六倍 [20] - 湖北黄石天空之城景区五一假期每天有两三百人体验窝囊蹦极 [20] - 浙江安吉7月酒店预订热度环比增长超70% 位列浙江省县域目的地第一 [20] - 辽宁本溪大峡谷 湖北黄石天空之城 河南宝泉崖天下等景区均推出窝囊蹦极项目 [20] 景区设施升级案例 - 张家界百龙天梯高326米 20年运送6000多万人次 上缴税费9.89亿元 [29][34] - 千岛湖天屿山投资1000多万元建扶梯 登顶时间从50分钟缩短到10分钟 2023年暑假3000人上山中有2800人购买扶梯票 [29][34] - 福建三明侠天下景区推出"大宝剑"电梯 外观与景区主题呼应 [30] - 景区提供传送带 木马 熊猫等多样化上山方式 [31][32] 行业消费模式转变 - 年轻群体从传统刺激型旅游转向安全 出片为导向的"窝囊旅游"模式 [5][28] - 景区通过提供低强度体验项目实现客流与收入双增长 [7][14][20] - 社交平台传播助推新旅游模式快速成为流量密码 [14][20]
“窝囊旅游”收割了多少中国年轻人?
创业邦· 2025-07-15 10:30
文旅产品创新趋势 - "窝囊版"漂流项目在山东临沂费县、广西桂林猫儿山、浙江安吉龙出没大峡谷等地推出,主打安全、浅水、平缓水流,配备姜茶等服务,社交媒体播放量达数百万次[9] - 浙江云上草原景区改造传统蹦极项目为"减速下落"模式,暑期客流增长5-6倍,游客复购率达4-5次[11][12] - 浙江神仙居、天屿山推出网红登山电梯,实现"零体力消耗"观景体验[14] 消费者行为变化 - 社交媒体推动旅游决策周期缩短至十几秒,游客更关注拍摄效果而非实际体验强度[18] - 景区数据显示刺激型项目仅吸引少数游客,安全、简单、易拍照的项目覆盖80%以上客群[16] - 年轻游客将旅游视为休闲活动而非体力竞技,更倾向"舒适状态下的风景体验"[14][31] 商业模式转型 - 景区将传统极限项目拆分为不同难度层级,如贵州"西天取经式漂流"与"躺平漂流"并存[28] - 重庆奥陶纪等景区通过产品分层实现客群精准分流,传统蹦极年客流量仅数千人,"窝囊版"单季可达数万人[23] - 项目改造聚焦社交传播属性,包含证书颁发、勋章授予等仪式化设计提升分享欲[21] 中外运营理念差异 - 中国景区通过基础设施改造降低体验门槛,欧洲景区坚持原生态路线拒绝便利化改造[30] - 国内景区采用"情绪套餐"式产品设计,与欧洲"非妥协式"体验形成文化体系差异[31] - 产品分层策略使中国景区客群覆盖率显著提升,形成与传统极限项目并行的新消费赛道[29]
“窝囊旅游”出圈 Z世代爱上“又怂又爽”新玩法
中国新闻网· 2025-07-12 08:22
旅游行业新趋势 - "窝囊旅游"成为Z世代追捧的新潮流,包括减速版蹦极、自动扶梯登山和浅水漂流等"又怂又爽"的体验项目[1] - 减速版蹦极项目推出后,当地游客数量增长5-6倍,节假日日均体验人数超过200人次[1] - "窝囊漂流"平均水深仅0.5-0.8米,周末高峰期日均客流量可达6000-7000人[3][4] 消费者行为变化 - 62%的年轻人将"能出片"列为体验选择的首要标准,远超"刺激程度"的占比[3] - 年轻人追求"悦己""放松""反差"的消费需求,偏好"被自然怀抱"的温柔体验[4] - "半吊子勇敢"成为短视频时代可炫耀的社交资本[3] 景区运营创新 - 安吉县推出"窝囊旅游三件套"(蹦极、爬山、漂流),精准击中年轻人"又菜又爱玩"心态[3] - 杭州天屿山和台州神仙居等地推出"无痛爬山"自动扶梯,10分钟登顶吸引年轻游客[3] - 景区通过差异化策略满足游客个性化诉求,成功吸引大量人气[4]
「窝囊旅游三件套」,杀疯了?
36氪· 2025-07-05 03:45
旅游行业趋势 - 旅游旺季期间地铁人流激增,家庭出游需求显著提升[1] - "窝囊式旅游"成为新兴消费趋势,主打低体力消耗与高舒适度体验[4][7] - 景区设施升级,如牛首山配备电梯实现20分钟登顶,满足家庭游客需求[1][3] 产品创新与市场反馈 - "窝囊旅游三件套"形成市场格局:自动挡爬山、人体漂流、降速版蹦极[12][17][23] - 自动挡爬山迭代至3.0版本,部分景区增设降温喷雾及干湿双路径下山设施[12] - 人体漂流水深不超过1米,河南重渡沟、山东利山涧等景区推出"早教班"级安全产品[31][42] - 降速版蹦极高度控制在20-30米,提供拍照指导及"勇敢者"证书等情绪价值服务[47][55][58] 消费者行为变化 - 从2023年特种兵旅游转向2024年躺平式旅游,2025年窝囊式旅游成为主流[64][66] - 中年群体偏好风险可控的体验,如李哥从极限漂流转向窝囊漂流[39][40] - 消费者追求"微刺激"平衡,门票价格亲民(部分项目单人票价低于百元)[43][60] 景区运营策略 - 神仙居等景区保留传统步道同时增设缆车+电梯组合选项,提升服务多样性[4] - 长沙石燕湖等景区优化蹦极流程,通过慢速下降(1米/秒)延长拍照时间[53][55] - 配套服务升级,如提供姜茶饮、冲洗间及安全员全程保障[42][43] 行业数据与案例 - 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用户内容推动"窝囊游"传播,相关话题互动量达64-38次回复[4][6] - 黄石天空之城景区通过减速蹦极设备降低游客恐惧感,实现安全与体验平衡[21][49] - 常州茅山森林等景区开发林间滑道与卡丁车项目,覆盖不同客群需求[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