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飞地

搜索文档
2025年全国70个三线城市洗牌:乌鲁木齐第1,汕头16,六安领先常德
搜狐财经· 2025-09-01 08:09
城市发展格局转变 - 中国城市发展呈现非中心化趋势 三线城市凭借特色化发展路径强势崛起 实现经济能级显著跃升[1] - 70座三线城市通过差异化定位和创新实践引领发展变革 包括乌鲁木齐 兰州 中山等代表城市[1] 特色发展模式 - 邯郸通过绿色转型推动钢城发展 唐山专注高端装备智造 形成协同效应促进区域产业升级[2] - 湖州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 展现强劲后发优势 阜阳以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占据区域经济地位[2] - 赣州依托稀土资源打造世界级稀土新材料研发基地 成为区域增长重要引擎[4] - 襄阳构建智能汽车产业带 紧抓汽车产业机遇展现创新活力[4] - 盐城形成新能源产业集群集聚效应 海口最大化利用自贸港政策红利 济宁实现运河经济带文旅产业深度融合[4] 重点城市发展成就 - 乌鲁木齐作为双循环战略支点 2025年跨境贸易额预计突破800亿元人民币[6] - 乌鲁木齐数字经济园区吸引32家世界500强企业设立区域总部 新能源装备制造年产值达1900亿元[6] - 乌鲁木齐风机制造市场份额占全国18% 成为西部产业升级标志[6] - 汕头数字侨乡战略推动跨境电商全产业链生态发展 2025年贸易额达540亿元[8] - 汕头超声电子和纺织服装两大产业集群通过智能化改造焕发新生 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8] - 汕头产学研平台孵化1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 潮商回归工程三年引进287个项目[8] - 汕头实际利用侨资规模突破千亿元[8] - 六安依托合六经济走廊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园 光伏玻璃产能占全球12%市场份额[10] - 六安精密制造领域孕育3家独角兽企业 与合肥共建科创飞地每年转化科技成果超200项[10] - 六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连续三年保持25%以上[10] 区域经济影响 - 三线城市以多点开花态势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版图 包括乌鲁木齐开放枢纽 汕头侨资引擎 六安创新突围等特色模式[10] - 城市发展变革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推动更加均衡多元的发展格局[10]
布局科创“飞地”14个 达成合作项目136个 大湾区与太湖湾共探发展密码
深圳商报· 2025-07-20 22:42
双湾协同科创发展 - 锡港沪机器人灵巧智能研究院由中国科学院丁汉院士领衔,汇聚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郑家纯机器人研究院及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的顶尖团队,形成"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孵化—检验检测"全链条创新生态 [2] - 无锡市在深圳、香港、珠海等地布局14个科创"飞地",包括深港协同创新中心等,累计达成合作项目136个,吸引企业超120家 [2] - 深港协同创新中心聚焦集成电路与半导体领域,总面积超5500平方米,已举办3届集成电路创业大赛,入驻13家企业,推动32家在孵企业落地无锡,其中2家获评高新技术企业,2家成长为主营企业 [3] 阳山水蜜桃产业链 - 阳山水蜜桃种植面积稳定在3.8万亩,2024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亿元 [4] - 阳山依托"亿年火山、万亩桃林"资源,构建衍生品及农文旅多元产业链,通过顺丰冷链实现48小时内直达粤港澳大湾区 [4] - 白凤桃通过直播热销,顺丰专机可实现"当晚采摘、次日上午送达深圳"的运输效率 [4] 文商旅融合发展 - 清名桥古运河通过全息水幕、AR互动等科技手段再现历史典故,年均接待游客近3000万人次,获评国家4A级景区等称号 [5][6] - 惠山映月里街区以二泉映月为文化IP,延续古镇肌理打造文商旅融合度假目的地 [6] 绿色科技与生态建设 - 渤公岛生态公园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和AI空气质量监测,成为ESG实践样本 [7] - 江苏道同环境科技在光伏半导体废水处理、有机废水厌氧发酵等领域形成领先技术,完成项目超90个,覆盖国内30多个城市及东南亚、欧美市场 [7] - "十四五"期间无锡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全省第二),建成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7家、绿色工厂48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0家 [7]
研发在武汉 转化在都市圈 全国首个离岸科创联盟在汉发起设立
长江日报· 2025-06-03 02:43
5月28日,长江经济带(湖北)离岸科创联盟在武汉发起设立,这是全国首个都市圈城 市发起的离岸科创联盟。 在当天举行的长江经济带(湖北)离岸科创联盟签约活动暨都市圈创新策源地科技金融 对接会上,咸宁、黄冈、荆门、天门等在汉离岸科创园与武汉都市圈基金正式签约。 目前,我省在武汉、北京、深圳、上海建立离岸科创基地超过24家,总面积超过30万平 方米,能够为1万家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孵化加速服务。其中,在武汉设立的离岸科创基地超 过16家。 长江经济带(湖北)离岸科创联盟筹建负责人王关云介绍,联盟设立后,将汇聚行业资 源,制定行业标准,促进行业发展。依托联盟,在武汉都市圈基金支持下,通过股权投资基 金,可以实现离岸科技创新与基金投资融合发展,更好助力都市圈产业升级发展。 据悉,目前,已经有一批北上广深企业通过将总部设立在武汉离岸科创基地,在都市圈 城市生产,实现了武汉、都市圈城市和落地企业的三方高质量发展。 武汉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武汉基金通过"基金+离岸"联盟的方式, 与都市圈城市开展紧密合作,可以进一步实现"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都市圈,孵化在武汉、 加速在都市圈,头部在武汉、链条在都市圈,主链在武汉、配 ...
湖北荆门:“科创飞地”赋能创新发展
中国经济网· 2025-04-27 05:25
荆门科技创新(武汉)离岸中心开园 中心定位与功能 - 荆门离岸中心定位为荆门本土企业走向全国的"桥头堡"和外地科创资源流入荆门的"蓄水池"[1] - 采取政府主导、部门管理、平台投资、专业运营的模式,聚焦研发试验、科技成果转化、招商引智[1] - 集研发集聚、产业培育、资源共享、合作交流为一体,总面积1.78万平方米,设有科创服务中心、科创中心、中小试中心3个功能区[1] 入驻企业与政策支持 - 已签约20家企业,其中12家入驻,包括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荆门凌瑞科技[2] - 提供装修补贴、"一免五减"租金政策,建立"研发在武汉、生产在荆门"协同机制降低企业运营成本[2] - 聘任技术、管理、市场等领域专家组成创业导师团队助力企业发展[1] 合作签约与资源整合 - 荆门市科学技术局与武汉数据智能研究院、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等6家科研院所签订成果转化协议[2] - 荆门市城控集团与湖北AI企业联盟等6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签订服务协议[2] - 与洪山区楼宇经济促进会达成战略合作,强化产学研协同[2] 发展规划与目标 - 湖北省科技厅提出探索"飞地研发+本地转化"模式,对接武汉研发和人才资源[2] - 荆门市政府计划将中心打造为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萌生地、高端人才集聚地[3] - 未来重点发挥"研发引才、孵化前台"功能,吸引培育一流企业、人才及科研机构[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