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液驱动
icon
搜索文档
央视报道!哈工程最新研制成果“机器鱼”,4000米深海行动自如!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20 02:14
深海软体机器人技术突破 - 创新电液驱动方案解决深海高压环境适应性难题 通过电静液作动器系统实现无外部泵依赖的推进和压力自平衡[4] - 采用液-固塑化机制与电液介质一体化策略 通过低粘度液体介电增塑剂维持材料柔软性并提升力传递效率[14] - 驱动单元将电场力高效转化为驱动力 实现精确控制柔性单元变形并具备全海深压力自适应能力[10][14] 机器人设计与性能 - 原型机长32厘米翼展18厘米重670克 集成波浪形尾部胸鳍式浮力模块及电磁背鳍实现灵活转向[7] - 微型光学感知系统嵌入3D打印软电子舱 消除气隙确保在4070米水深极端静水压力下正常工作[9] - 分散式电子元件排列减轻界面剪切应力 光学传感器置于液体填充外壳保障高压环境稳定运行[9] 深海实地测试成果 - 在南海3176米深度完成复杂轨迹运动与近底探测 证实极端压力下机动性与感知可靠性[17] - 海马冷泉区1369米深度实现低扰动探测 展现对环境的最小干扰特性[19] - 4070米海山区与6000米级ROV协同作业验证 开辟深海潜水器与软体机器人协同新路径[21] 技术应用与行业意义 - 软体机器人突破传统刚性结构限制 为海洋科学研究资源勘探及环境监测提供低扰动探测工具[22] - 电液驱动技术实现直行转弯等多轨迹路径 标志深海探测向更灵活适应性更强方向演进[15][22] - 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Robotics并获得央视专题报道 体现技术突破的国际学术认可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