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金融行业马太效应
icon
搜索文档
21家消费金融公司发布半年报 招联、蚂蚁、马上净利稳居前三
深圳商报· 2025-09-10 23:14
行业整体表现 - 绝大多数消费金融公司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 行业业绩整体回暖 [1] - 消费金融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和差异化竞争的发展新阶段 [2] - 行业马太效应十分明显 呈现中部机构崛起的态势 [2] 资产规模 - 已披露半年报消费金融公司合计总资产达1.247万亿元 [1] - 蚂蚁消金资产规模3064.7亿元 是唯一"3000亿俱乐部"成员 [1] - 招联资产规模1577.22亿元位居第二位 [1] - 中银消金 兴业消金与中邮消金资产规模分别为817.03亿元 815.39亿元 723.51亿元 [1] - 蚂蚁消金资产规模相比建信消金126.71亿元多出23倍 [2] 净利润表现 - 招联 蚂蚁消金 马上消金净利润位列前三 分别为15.04亿元 14.6亿元 11.55亿元 [1] - 兴业消金净利润8.68亿元 同比增长213.36% 摘得增速之冠 [1] - 中邮消费金融净利润6.33亿元 同比增长165.97% [1] - 小米消金 南银法巴消金净利润同比分别大增142.5% 97.36% [1] - 招联净利润15.04亿元是建信消金0.03亿元的501倍 [2] 营业收入 - 蚂蚁消金 马上消金 招联营收位列前三 分别为100.04亿元 87.35亿元 78.99亿元 [2] - 南银法巴消金营收27.4亿元 同比增长33.75% [2] - 中原消金营收21.5亿元 同比增长29.52% [2] - 蚂蚁消金营收100.41亿元为锦程消金5.64亿元的近18倍 [2] 行业竞争格局 - 尾部消金机构受限于资本实力弱 场景资源匮乏 科技投入不足 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3] - 尾部机构面临头部机构下沉挤压和监管合规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 获客难 资金贵 [3]
24%大限前的消金半年考:四龙头净赚近40亿,这家同比增超200%
36氪· 2025-08-29 02:54
政策环境 - 消费金融行业在2025年迎来政策支持,包括金融债券发行条件放宽和开放不良资产批量转让,为行业注入新动能[1] -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对部分机构个人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支持,实施期限一年[2] - 蚂蚁消金、招联消金、兴业消金和中银消金四家头部机构与6家国有大行、12家股份行一同纳入财政贴息经办机构,体现监管部门对持牌机构的认可[2] 头部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四家头部消金公司营收呈现分化:蚂蚁消金100.41亿元(同比+67.77%)、招联消金78.99亿元(同比-14.77%)、兴业消金45.6亿元(同比-12.1%)、中银消金36.81亿元(同比+2.79%)[3][4] - 净利润表现差异显著:蚂蚁消金14.6亿元(同比+57.84%)、招联消金15.04亿元(同比-13.34%)、兴业消金8.68亿元(同比+213.43%)、中银消金1.5亿元(同比+149.18%)[3][4] - 招联消金2024年全年营收173.18亿元(同比-11.65%),净利润30.16亿元(同比-16.22%),为成立以来首次出现营收与净利润同步下滑[5] - 兴业消金净利润大幅增长主要源于2024年同期低基数(2.77亿元,同比-78.09%),2025年上半年8.68亿元净利润仍低于2021年中期10.24亿元水平[6] - 中银消金实现扭亏为盈,从2024年上半年亏损3.05亿元转为2025年上半年盈利1.5亿元[4][6] 资产质量与风险 - 中银消金2021-2024年信用减值损失持续攀升:31.92亿元、48.76亿元、59.29亿元和62.93亿元,占收入比重分别为59.72%、72.15%、75.47%和83.38%[9] - 2024年上半年信用减值损失31.46亿元几乎与当期营收35.81亿元持平,导致公司亏损[9] - 中银消金不良贷款率2021-2024年分别为2.95%、2.8%、3.47%和3.56%,呈波动上升趋势[10] - 截至2025年6月末,中银消金不良贷款率回落至3.41%,但仍处于高位[11] 监管政策影响 - 《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将于10月1日正式施行,确立24%年利率上限和白名单准入制度[12][13] - 监管要求确保借款人单笔贷款综合融资成本不超过年利率24%,2024年调研显示部分网贷平台实际借贷成本达36%以上[14] - 新规将倒逼盈利模式重构,消金公司可能转向"有限担保/分润"方式或通过技术降本增效[16] - 合规成本攀升,要求消金公司清晰披露费用标准、禁止捆绑销售和变相收费,部分公司投入数百万元建设智能中台[18] 行业竞争格局 - 监管新规加速行业"马太效应",头部公司凭借体量、资金、成本、技术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尾部公司生存空间被压缩[19][20] - 头部消金公司获得低成本资金优势,2024年消金公司金融债票面利率中位数2.25%,2025年进一步下探至1.65%-2.2%[22] - 宁银消金2025年1月发行10亿元金融债利率低至1.65%,创行业新低[22] - 截至2024年末,行业总资产规模13848.59亿元,四龙头总资产合计6387.66亿元,占比46%;行业净利润152.42亿元,四龙头占比近46%[23] - 2025年上半年四龙头总营收261.82亿元,同比增加21亿元;总利润39.82亿元,同比净增13.61亿元[23]
消费金融牌照审批收紧、小额信贷纠纷处置难,如何破局?
南方都市报· 2025-06-11 07:38
消费金融行业法治困境 - 当前消费金融市场准入开放度不足 现有消金公司仅31家 近3年仅发一张牌照 汽车金融公司25家 2016年后无新发牌照 [5] - 业务范围受限 住房贷款与汽车贷款被排除在消费金融公司业务外 禁止发放20万元以上贷款 最高限额偏低 [5] - 监管标准不够精准 消金公司资本充足率等指标要求与商业银行相同 忽视其自身风险特征 禁止发行资本债券限制经营扩张 [5] 利率与债权实现机制问题 - 消费信贷利率限制缺乏弹性 最高年利率24%限制排斥小额及短期信贷交易 不利于普惠金融发展 [6] - 债权实现机制不畅 小额债权司法救济成本高时间长 法院消极对待批量案件 支付令制度被弃置 [6] 行业发展建议 - 建议降低市场准入条件 允许消费金融公司开展汽车贷款业务 调高贷款数额上限 [7] - 应制定专门监管标准 允许有条件公司补充资本融资 建立与银行差异化的监管体系 [7] - 建议放开小额及短期贷款利率限制 提高议价空间 建立快速司法救济机制解决纠纷处置难题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