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

搜索文档
哄自己开心,是一辈子最重要的事
洞见· 2025-09-28 12:20
洞见 ( DJ00123987 ) ——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 3000 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 " 洞见 " 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 伸阅读。 作者: 汲泉承露养菖蒲 来源: 抱蒲堂 (ID: bpthz2015) 桃源至今不可得,自种桃花在堂前。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佳音 朗读音频 大家觉得,人活着最好的状态是什么? 从前,我们初入社会,觉得有事可做,有钱可花就是圆满。 《养真集》中写道:"自古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 人有悲欢,月有圆缺,赌气不如平心静气,生气不如一团和气,傲气不如浩然正气。 人生苦短,往后余生,你的第一追求,是要学会哄自己开心。 01 活在当下 《后汉书》有言:败不可悔。 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不要反复地懊悔。 于事无补,于人无益,只会让自己心力交瘁,陷入精神内耗。 过去不恋,未来不迎,学着活在当下。 现在,我们历经浮华,才知嘴角有笑,心中有暖那么难得。 苏轼被贬黄州,有点心灰意冷。 02 亲近自然 作家毛姆曾说: 一个人能观察落叶、鲜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 大自然不会说话,却比任何语言都更能抚慰人心。 当你觉得 ...
聊聊3个容易被误解的心理学概念
36氪· 2025-06-20 00:00
课题分离 - 概念源自阿德勒心理学 核心含义是区分自我与他人的责任边界 避免过度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课题 [2] - 主要适用于三类人群:完美主义者(过度担责)、高度敏感者(易内耗)、异质自尊者(过度寻求认可) [4] - 实质是建立"能力圈"认知 专注可控部分 接受不可控部分 典型案例包括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过度干预 [5][7] - 方法论体现为:明确决策权归属(如"他人认可"属于他人课题) 通过降低对结果的期待来减少心理内耗 [6][8] 活在当下 - 本质是专注状态管理 与长期规划并不矛盾 关键在于执行时保持单一任务的心流状态 [9][11] - 主要对抗两种精力黑洞:对已发生事件的后悔(占比40%心理消耗)及对未发生事件的担忧(占比35%) [9] - 实践方法包括:时间区块划分(工作/学习/休息各时段专注度需达90%+) 感官聚焦训练(五感沉浸体验) [12][13] - 常见误区是多任务并行 实际导致效率下降30-40% 并引发持续性的时间焦虑 [12] 接纳自我 - 属于积极心理学基石 核心是调和"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的认知偏差(落差幅度约60-70%) [14][15] - 具体操作包括:调整目标预期(如将计划完成率从100%降至70%) 建立障碍分析机制(识别80%执行阻力) [16] - 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 认为每个状态都是当下最优解 典型案例包括对失败经历的重新诠释 [17][18] - 最终导向自我补完 数据显示接纳者后续行动力提升2-3倍 因心理能耗降低约45% [19]
记住你终将死去,是避免内耗的最好方法
36氪· 2025-06-10 04:19
生死意识 - 深刻理解生死边界感是觉醒和成长动力的起点 破除"永生幻觉"是清醒的第一步 生命是倒计时沙漏而非无限泉水 [1][5][6] - 死亡逼近能瓦解"无限时间"假象 如春雨医生张锐突发心梗事件促使团队重新思考优先级 [6] - 巴菲特"20个孔"理论揭示生命有限性 每个时间单位都应谨慎"下注" [12] 活在当下 - 乔布斯以"每天当作最后一天"为标准筛选人生重点 驱动苹果极致产品文化 [20][21] - 稻盛和夫"现场主义"经营哲学 通过深入一线获得真实信息 如拯救日航时频繁走访机场和机舱 [22][23] - 正念训练方法包括感官锚定 单一任务专注 接纳不评判 如番茄工作法和心流状态 [24][25][26][27][28][29] 情绪自由 - 情绪是信号系统而非敌人 目标是与情绪建立健康关系 不被裹挟保持内在稳定 [33][34] - 情绪管理三步法:觉察身体反应和命名情绪 接纳自然流动 调节生理和认知 如马斯克用宇宙视角应对危机 [35][36][37][38][39] - 建设性调节方式包括运动代谢压力激素 认知重评 社交倾诉 [39][40] 三者协同效应 - 生死意识驱动"为何到此"的意义感 活在当下实现"在此"的深度投入 情绪自由移除内在干扰 [41] - 深度临在感提升情绪觉察力 情绪恢复能力反哺当下专注度 形成正向循环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