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汉学
icon
搜索文档
经学今古文之争的实质:起于西汉的经学被系统性混入伪学、伪史
搜狐财经· 2025-07-14 03:17
今古文之争的起源与演变 - 今古文之争的根本问题源于两汉时期经学体系的系统性矛盾,这一矛盾在清朝考据学盛行后才充分暴露[1] - 西汉初期五经尚未完全文字化,主要依赖口耳相传的"师法"制度确立权威性,文字化过程在西汉末期基本完成[6] - 西汉末期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文献整理工作,学术权威判断标准从师法转向文献证据,为考据学诞生创造条件[8] 晚清学者的关键贡献 - 廖平首次系统总结今古文矛盾并提出"刘歆伪造古文经"的阴谋论解释,其《今古学考》被康有为扩展为《新学伪经考》[1] - 康有为未经授权大幅改编廖平理论并出版《新学伪经考》,导致"伪经说"广泛传播并与甲午战败形成共振效应[1] - 蒙文通继承廖平研究提出"文化三系说",将矛盾归因于儒家/法家/道家文化体系差异,该理论与现代考古学发现吻合[2][4] 历史各时期的处理方式 - 东汉郑玄尝试统一经学但未能根本解决矛盾,类似表面统一军阀的模式[9] - 魏晋至宋明时期佛教兴起导致经学衰退,理学成为主流后经学矛盾被忽视[9] - 清代学者为反对理学空谈重建经学,专注两汉文献研究形成"汉学",意外揭露郑玄掩盖的矛盾[10] 矛盾本质的理论发展 - 蒙文通理论将经学矛盾转化为文化冲突问题,认为中国文明是多元文化融合产物[2][4] - 现代观点结合考据学证据提出西方文化冲击可能是矛盾根本原因,将问题提升至中西文化冲突层面[10] - 五经体系矛盾至今未获明确解释,但考古学进展为传统文化复兴提供新基础[6][10]
斯洛文尼亚汉学家:千年端午已融入现代中国发展“脉动”
中国新闻网· 2025-06-01 05:07
端午节文化发展 - 端午节在中国不仅保留传统祭祀和纪念屈原的意义,还融入了团结力量和现代生活元素,如龙舟运动和郊外露营活动 [1] - 端午节习俗包括携带粽子、咸鸭蛋郊游,装饰有浓烈气味的草木,并互道"安康",体现中国人对国家、家庭、自然的重视以及"天人合一"思想 [2] - 端午节每年都有新变化,如粽子口味多样化,西式蛋糕和冰淇淋采用粽子造型,外国游客"打卡"美丽乡村,中国年轻人用AI制作动态端午祝福图案 [2] 汉学研究与国际交流 - 汉学研究从依赖文献和西方视角转向结合历史文化与中国实际发展,强调真实体验与学术研究的结合 [3] - 汉学影响力从欧美及东亚扩展到全球,斯洛文尼亚汉学在近30年兴起并快速发展 [3] - 外籍人士在中国不仅研究文化,还寻找商业机遇和享受国际化生活方式,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桥梁 [3] 传统体育与现代融合 - 龙舟运动将首次作为正式比赛项目进入2023年成都世运会,展示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的融合 [2] - 中国传统体育如太极和龙舟正走向世界,成为文化输出的典范 [2] 中国现代化与国际形象 - 中国不仅是世界现代化工厂,还成为外籍人士的旅游目的地和居住地,吸引全球人才 [3] - 中国式现代化为外籍人士和汉学家提供机遇,推动国际社会了解真实、鲜活的中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