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毒品危害与抵制
icon
搜索文档
禁毒题材为何值得一写再写(创作谈)
人民日报· 2025-07-30 22:33
行业创作趋势 - 禁毒题材影视作品持续受到关注 从《湄公河大案》到《破冰行动》再到《扫毒风暴》形成系列化创作脉络[2][3][4] - 创作方向从案件还原转向深度挖掘 近期作品聚焦"逆向溯源"式叙事 着重表现上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合成毒品崛起时期的复杂斗争[4] - 作品风格呈现差异化特征 《扫毒风暴》侧重表现"追凶"的沉重感而非"结案"的爽快感 体现心理博弈层面的深度挖掘[5] 内容创作特点 - 坚持真实案件改编原则 《湄公河大案》基于2011年13名中国船员在金三角遇害事件 《破冰行动》原型为广东汕尾陆丰雷霆扫毒案件[2][3] - 注重一线调研采风 主创团队花费大量时间查阅资料并采访一线干警 西双版纳实地采访获得"我们不是不怕死 是怕抓不到他"等真实素材[2][4] - 角色塑造追求真实感 避免英雄式主角设计 展现缉毒民警的疲惫 愤怒 迷惘等多维度人性特征[2] 社会影响与反馈 - 作品获得基层民警高度认可 《破冰行动》播出后收到基层民警"谢谢你们替我们表达出了心声"的反馈[3] - 引发公众对缉毒民警牺牲精神的关注 通过剧中人物原型(如卧底牺牲民警及其考上大学的女儿)展现真实人生的沉重代价[5] - 持续警示毒品危害 创作核心目标包括让年轻人认识"这一口尝试可能毁掉一生" 强化抵制毒品的社会共识[5] 案件特征演变 - 毒品制造技术升级 原型案件显示制毒者从传统毒贩转变为掌握化学工艺和反侦查技术的人员[4] - 作案地点隐蔽化 制毒窝点分布于山林 城乡接合部及隐秘实验室 增加查处难度[4] - 案件持续时间长 《破冰行动》原型从侦察到抓捕历时3年 期间涉及牺牲 隐忍等多重挑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