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权力悖论
icon
搜索文档
出色的领导者,往往善于伪装自己
36氪· 2025-08-05 00:54
领导职责与职业身份界限 - 领导是一种职责而非权力 需要自律 远见和谦逊态度 认识到个人情感并非组织的道德指南针[1] - 最负责任的领导者花费大量精力塑造积极的职业声誉 代表最佳自我而非真实 原本或完整的自我[1][18] "全身心投入工作"口号的演变与危害 - 该口号从倡导心理安全感和包容性演变为激进透明和无节制自我表达的动员口号[3] - 对高级领导职务者而言 这种建议不仅错误 甚至带来极大危害[3] - 高管层工作既不是团体心理治疗也不是抖音直播 职位越高 个人突发奇想 偏见和盲点越可能影响整个组织[3] 权力对领导行为的影响 - 权力削弱抑制力 弱化同理心 降低自我控制能力及对他人的责任感 放大领导者原有不良特质[4] - 达彻·凯尔特纳"权力悖论"表明 凭借亲社会行为晋升者掌权后往往摒弃这些行为[4] - 真实自我被现代领导者误用 一些高管将"不加掩饰"变成领导风格 对涉及数十亿美元决策随意发表即兴想法[4] 表演式领导与个人品牌风险 - 一些首席执行官像企业萨满般宣扬对资本主义 气候问题和公司价值观的理念 同时以家长式热情进行微观管理[5] - 另一些人将个人意识形态与品牌形象混为一谈 把政治 营销和个人野心融入表演式领导[5] - 当个人品牌塑造凌驾于专业素养之上 组织只能直面领导者内心独白[5] 个人身份与职业身份界限的实证依据 - 真实并不等同于高效 最出色领导者绝非毫无保留展现自我[6] - 过度分享会削弱权威 频繁表现出负面情绪的领导者被认为能力欠佳且不够沉稳[6] - 最优秀领导者和蔼可亲(有礼貌) 认真负责(有自控力)且充满好奇(对他人的兴趣大于将他人视为听众)[6] 价值观管理与企业道德立场 - 现代高管被期望对地缘政治危机到文化争议等所有问题表明公开立场 但道德作秀往往适得其反[8] - 价值观具有两极分化特性 职场并非教堂 员工也不是信众 首席执行官就有争议问题发声可能赢得掌声也会疏远部分人[8] - 更有效做法是以职业环境普遍适用价值观引领 如公平 透明或尊重 而非对每一条新闻头条宣扬个人信念[8] 情商与印象管理 - 在领导工作中 情商比诚实更重要 即管理自身情绪并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9] - 元分析研究证实 情商与印象管理在概念和实证上紧密相连 最出色领导者像技艺精湛表演者根据情境调整语气 举止和言辞[9] - 领导工作是一场表演 风险之高容不得即兴发挥[9] 个性阴暗面与权力风险 - 每个人个性都有阴暗面 包括自恋 偏执或攻击性等特质 可能在压力下显现[10] - 权力往往会暴露这些特质 职位越高越有机会放纵最糟糕本能[10] - 40%领导者在一两种黑暗面特质上得分过高 可能危及自己及下属职业生涯[10] 界限设定的实用方法 - 目标并非变得刻板或虚伪 而是策略性抉择何时展现自身特质及向他人展现哪些方面[12] - 真实更多是一种归因 即他人的感知 当领导者表现出一致性 可预测性和同理心时被认为真实[12] - 最"真实"领导者通常在管理自身形象 精心展现情感及抑制不太可取冲动方面投入大量精力[12] 具体实施策略 - 高效领导者选择与使命相符的个性部分加以展现 分享强化公司价值观的个人故事明智 但在全体大会上抱怨离婚不合适[12] - 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是领导能力前提条件 在高风险时刻 沉着冷静传递出力量[14] - 践行价值观而非表演价值观 一系列始终如一道德决策远比十几条推文更有说服力[15] - 保护个人生活 高管没有义务24/7待命 保护业余时间 避免网上过度分享 树立工作与生活界限[16] - 选择同理心而非自我 多倾听少倾诉 多提问少说教 为不同观点留出空间[17] 领导工作本质 - 工作不是做自己而是发挥作用 领导需要认识到个人情感并非组织的道德指南针[18] - 在盲目崇尚无意义真实时代 最负责任领导者塑造代表最佳自我而非完整自我的职业声誉[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