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安全

搜索文档
安全是最大的豪华,但你追求的豪华能阻挡多少撞击
36氪· 2025-08-13 09:21
新能源汽车行业安全现状 - 新能源汽车销量创新高但安全问题频发 2025年上半年累计零售546.8万辆[3] 但转向系统故障、断轴、自燃等质量安全问题持续引发舆情[1][4][8][10] - 典型安全问题包括高速行驶中方向盘锁死[4]、城市道路行驶中断轴[8]、静止状态下自燃[10] 以及续航虚标问题(车质网显示2025年相关投诉达948起)[10] - 智能驾驶系统存在误判风险 包括自动并线时误判前车导致碰撞、未识别护栏加速超车等案例[12] 新能源汽车生产与市场数据 - 2025年6月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20万辆 其中纯电(BEV)74.7万辆 插电混动(PHEV)32.7万辆 增程式(EREV)12.6万辆[4] - 上半年累计产量645.7万辆 同比增长38.7% 零售端累计546.8万辆 同比增长33.3%[4] - 纯电车型占比最高 6月零售66.1万辆 插电混动33.4万辆 增程式11.6万辆[4] 车辆安全技术缺陷成因 - 部分车企为降低成本采用廉价材料 如关键部位钢材强度降低、防撞梁改用铝合金、缩短前悬压缩吸能空间[13][14][16] - 悬架系统存在减配现象 原本应采用锻造铝合金或高强度钢的部件被替换为铸铁件或小厂劣质控制臂[18] - 电池安全存在隐患 中低配车型采用二三线供应商电池 其安全管理技术与头部厂商存在差距[18] - 智能驾驶宣传存在过度承诺 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成"自动驾驶"导致用户过度依赖[18] 消费者购车行为分析 - 消费者购车时更关注显性参数如续航里程(700公里)、加速性能(零百加速4秒)、大屏配置等[20][22][23] - 对车身结构强度、电池防护、制动距离等安全指标认知不足 部分消费者认为"新出的高科技车肯定更安全"[23][25] - 销售话术侧重智能功能宣传 消费者缺乏专业渠道了解白车身钢材强度(如高强度钢占比60%以上为佳)、安全气囊布局等核心安全指标[25] 行业安全改进方向 - 专业评测机构开展多维安全评级 涵盖智能行车、智能安全、智能泊车等维度(例如智己LS7在智能安全项获满分10分)[26] - 建议消费者优先选择装车量大但事故率低的电池品牌 并查阅第三方安全评级报告及真实车主反馈[25][26] - 车企需加强车身骨架、电池包等核心部件质量投入 而非仅聚焦可见配置的升级[26]
别克的新能源反击,从新别克纯电E5开始
北京商报· 2025-06-22 03:29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格局 - 5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达68.7%,主流合资品牌仅4.3%,差距显著[1] - 日系品牌开始抢占15万元级新能源市场,别克通过新E5发起反击,定价14.99万-16.99万元并采用"一口价"模式[1] - 新别克E5通过47项改进升级及提前满足新国标电池安全标准,瞄准燃油车置换群体[1] 新能源车安全标准与行业现状 - 去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中70%与电池热失控相关[3] - 7月1日将实施"史上最严"动力电池新国标GB38031-2025,要求热失控后2小时不起火[3][6] - 部分车企盲目堆叠科技配置(如冰箱/彩电)而忽视安全属性,年轻购车群体(占比超55%)对安全性关注度提升[3] 别克E5的安全技术突破 - 老款E5累计行驶10亿公里零自燃,碰撞后也无自燃记录[4] - 新E5采用奥特能2.0平台,电芯通过145项/整包37项安全测试,远超行业标准[6] - 首创3D防拉弧"盔甲":电芯顶部耐1000℃材料+侧面高分子聚合板,实现热失控无蔓延[9] - 电池包满足IP68/IP6K9K防护等级,支持15年耐腐蚀,事故中2毫秒高压断电[9] - 承诺首任车主三电终身质保,若一年内因三电自燃报废则1:1赔付新车[10] 产品力升级与市场定位 - 车身尺寸达4892×1905×1683mm,轴距2954mm,定位15万级中大型SUV[11] - 全车皮质软包覆面积提升至64%,后排靠背可调至27°"黄金仰角"[13] - 搭载22分贝静音技术(5mm双层玻璃+声学包裹),30英寸6K屏升级V5.0系统支持CarPlay iOS26[13][14] - AI语音引擎支持25秒内连续执行10条指令,多音区识别率提升[14] 战略意义 - 新E5以安全冗余+用户导向改进(47项升级)形成差异化竞争力[1][11] - 通过满足新国标+超标准测试(如50℃高温/100%电量热扩散测试),树立合资品牌新能源标杆[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