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内卷式竞争

搜索文档
规范新能源汽车竞争秩序需综合施策丨法经兵言
第一财经· 2025-07-21 12:08
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现状 - 新能源汽车市场存在非理性竞争现象 部分车企从"卷价值"转向一味"卷价格" 导致车辆售价透明化且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提升[1] - 行业面临内卷式竞争困境 虚假繁荣难以持续 消费者在追求价廉的同时更注重产品安全性能 智能程度和舒适度等品质要素[2] - 2025年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强制性国标将于2026年7月1日实施 新增底部撞击测试和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 全面提升热扩散防护标准至"不起火 不爆炸"[2] 行业面临的核心矛盾 - 成本压缩与标准提高存在直接冲突 更高标准导致制造成本增加 而部分非强制性标准给车企提供了成本削减选择空间[2] - 虚假宣传问题频发 车企在续航里程 智驾性能和销售数据等方面存在夸大宣传 违反《广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3] - 杭州"315中国汽车维权大会"显示质量问题 合同纠纷和售后服务成为消费者维权三大痛点[3] 恶性竞争带来的风险 - 劣币驱逐良币风险加剧 通过偷工减料 以次充好等违法违规方式压缩成本会迫使优质企业退出市场[4] - 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导致研发投入减少 影响行业创新活力 可能使行业发展停滞不前[4] - 超长时间工作制度无底线挤压劳动者 这种短视行为可能抑制行业创新并威胁产业链安全[4] 政策与监管建议 -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需要地方 行业 团体及企业共同制定多层级标准 加快强制性国标在安全 环保等关键领域的制定[7] - 推行产品信息公示制度 建议借鉴德国VDA经验制定《价格竞争合规指引》 要求公示降价车型的成本构成变动[8] - 加强网络营商环境治理 需联合网信部门对网络水军 黑公关和虚假测评进行综合整治[9] 金融与市场调控 - 规范金融补贴政策 部分车企通过极低利息或免息政策变相降价 存在诱导消费者和高佣金捆绑销售等违规行为[10] - 需调处政府与市场关系 对恶性竞争行为及时干预 引导竞争从价格转向价值 实现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的均衡[11] - 新能源汽车对减少排放 促进碳达峰和降低石油进口依赖具有战略意义 行业发展需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