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生产力

搜索文档
机遇湾区|深圳市科技创新局专职机关党委副书记文莉:大湾区“筑巢引凤”,打造国际人才缓冲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3 05:46
人才引进与现状 - 深圳高层次人才达2.62万人 留学回国人员22万人 各类人才总量超700万人[1] - 920名深圳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深圳连续两年位居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第一[1] -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科技特区 建立重点人才清单 打造科研平台载体形成国际人才缓冲区[1] 科技创新投入与成果 - 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236.61亿元 同比增长18.9% 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 - 研发投入强度达到6.46% 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比高达93%[2] - 拥有鹏城国家实验室 19家全国重点实验室 4家广东省实验室等各类创新载体超4000家[2] 产业发展战略 - 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 - 培育生物制造 量子科技 6G等未来产业 加快发展新型生产力[2] - 整合龙头企业 高校 政府等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2] 区域合作与资源整合 - 充分发挥前海 河套等平台作用加速集聚港澳及全球科创资源[2] - 河套合作区引进香港5所世界百强高校的13个重点科研项目[2] - 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累计引入60家香港科创机构和企业[2] 深港协同发展 - 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打造深港协同创新格局[3] - 以前海深圳国家高新区 光明科学城 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国家战略平台为重点[3] - 共同打造深港科技合作园区深化科技创新领域合作[3]
习近平同越共中央总书记苏林举行会谈
证券时报· 2025-04-14 15:24
文章核心观点 - 中越两国领导人会谈,强调在中越建交75周年之际高质量推动全面战略合作,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贡献,双方还提出深化合作举措并见证多项合作文本签署 [2][4][8] 中越关系历史与现状 - 今年是中越建交75周年暨“中越人文交流年”,75年来双方在多方面相互支持、携手并进,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团结合作典范 [2] - 面对国际形势,中越坚持和平发展、深化合作,带来稳定性和确定性 [2] 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意义 - 两国携手走和平发展道路,15亿多人口迈向现代化,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 [3] - 两国坚持对外开放,维护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促进经济全球化 [3] - 两国作为经济全球化受益者,反对单边霸凌行径,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制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3] 习近平提出深化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六点举措 - 增进更高水平战略互信,两党两国领导人常来往沟通,发挥多渠道作用,深化治国理政经验交流 [4] - 建设更加牢固安全屏障,确定“3 + 3”战略对话机制为部长级,打击跨境犯罪,加强执法司法合作 [4] - 拓展更高质量互利合作,把握新质生产力机遇,推动务实合作升级,联通交通设施,推进高技术合作,中方欢迎越方产品,鼓励企业赴越投资 [4] - 系牢更加广泛民意纽带,以“中越人文交流年”为契机开展友好活动,加强多领域合作,邀请越南青年“红色研学之旅” [5] - 开展更加紧密多边协作,维护二战成果、国际体系和秩序,推动多极化和全球化,加强三大全球倡议框架内合作 [5] - 实现更加良性海上互动,落实领导人共识,处理海上问题,扩大合作,启动共同开发,推动达成“南海行为准则” [5] 苏林表态 - 欢迎习近平国事访问,此访将推动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取得新进展 [6] - 祝贺中国发展成就,感谢中方支持帮助 [6] - 发展对华关系是越南客观要求、战略选择和头等优先,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反对“台独” [7] - 期待密切高层交往,加强多方面合作,促进人文交流,支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议 [7] - 愿与中方加强协调配合,维护国际贸易规则,妥处海上分歧 [7] 其他活动 - 会谈前两党总书记茶叙交流治党治国理念,同意加强交流互鉴,共同走好社会主义道路 [8] - 会谈后两党总书记见证45份双边合作文本签署,涵盖多领域 [8] - 双方发表联合声明 [8] - 当晚越方为习近平举行欢迎宴会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