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化

搜索文档
从颜值到价值,设计提升品质——大城奋进·武汉新消费观察②
长江日报· 2025-08-15 01:15
文旅消费转化 - 武汉地标建筑(黄鹤楼、巴公房子、古德寺)和特色美食(鸡冠饺、热干面、豆皮)通过文创设计转化为饼干、玩偶等消费品,成为城市文化传播载体 [1] - 黄鹤楼文创商店销售十余个品类产品包括"鹤舞流光"冰箱贴、诗词书签、丝巾、盲盒 其中发光冰箱贴半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 "蒜鸟"发声玩偶售出15万只 [9] - 老建筑改造的沉浸式文化空间(如汉口历史风貌区)带动游客消费 2024年该区域接待游客3900万人次 昙华林吸引游客近1000万人次且70%为年轻客群 [5] 城市更新与文旅融合 - 系统推进16个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建设 通过"空间再造"保留历史肌理的同时融入现代设计语言 例如巴公房子成为热门打卡点 摄影师月收入近万元 [4][5] - 设计驱动文旅融合显现规模效应 武昌古城文旅运营管理方指出美化后的城市空间释放文化底蕴并提升消费品质 [5] - 黄鹤楼通过AR技术(扫码与"AR李白"对诗)和光影秀实现文化活化 "夜上黄鹤楼"门票预订量同比增长100% [9][17] 会展经济与产业联动 - 2025年上半年武汉举办展会活动近500场 平均每日约3场 会展成为连接设计与消费的重要平台 [14] - 武汉双年展采用"艺术+商业"模式 联动餐饮、文创、酒店等业态 带动周边商圈客流量增长40% [14] - 中国食材电商节吸引5500家参展商和40万专业观众 直接推动汉阳及周边区域酒店满房 实现产业与消费双向触达 [15] 文化IP与跨界创新 - 街头艺术IP(如通体粉色涂鸦"一毛")成为城市漫步中的互动彩蛋 增强游客体验感 [5] - 书店通过文学主题展(如黑塞展)推出限定套餐(定价42元含饮品、蛋糕及周边书签)实现文化内容向消费转化 [14] - "知音号"沉浸式演出和长江大桥文创产品成功将历史文化转化为消费引力 [10]
文化与美食在这里融合,传统与新潮在这里碰撞 活色生香一座城
四川日报· 2025-06-27 07:58
文旅融合创新 - 乐山故宫文物南迁陈列馆将于9月对外开放,通过智慧触屏展示历史场景并引入故宫文创产品,增强游客互动体验[4] - 武大西迁乐山旧址通过"青年品牌"矩阵(如艺术家驻留、青创孵化、VR剧本首测)活化历史建筑,打造文化艺术体验场景[4] - 嘉州文化通过"活态"展示实现保护与传承,形成文旅深度融合的试验田[5] 美食旅游经济 - 苏稽古镇融合非遗技艺(香油米花糖、跷脚牛肉)与美食体验,日均可容纳数十万人,成为文旅流量密码[6] - 上中顺等8个特色街区以明清风格建筑+潮流IP设计吸引年轻群体,2024年1-5月苏稽古镇游客量达465万人次,旅游收入5.02亿元(同比增15.5%、17%)[6][7] - "古市香"跷脚牛肉品牌单日高峰接待5000人次,夜间经济游客量年均增长22.6%,凸显"美食+旅游"的长红效应[6][7][8] 城市品牌升级 - 乐山以"年轻化、时尚化"为核心改造上中顺街区,通过港风店招、霓虹灯装置等元素强化线下网感传播[8] - 美食与非遗文化成为城市"活"招牌,推动传统文化破圈并形成22.6%的夜间游客增速[7][8]
消费新蓝海丨多地以文促旅 打造古城消费热潮
央广网· 2025-05-02 01:05
文旅融合创新 - 苏州仓街通过"衮和TA的朋友们"数字展融合AI、AR、VR、3D-mapping等技术展示宫廷礼服与缂丝非遗文化 打造文化商业联动模式 [1] - 姑苏区推出联票机制整合平江路游船、数字展与餐饮等业态 提升消费潜力 [1] - 苏州丝绸博物馆、历史街区与水上游船形成文旅新联动 探索2500年古城文化活化路径 [1] 古城消费升级 - 山西通过《如梦晋阳》《再回相府》等实景演艺项目盘活文化资源 丰富景区夜经济业态 [1][2] - 旅游演艺成为文旅融合核心载体 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并带动住宿消费 [2] - 古城焕新计划推动静态观光转向动态体验 实现历史与现代消费同频共振 [2] 技术赋能场景 - 沉浸式三维投影与硅基视网膜技术应用于古城故事叙述 创造新型文化体验场景 [1] - 园林景区、城门城墙等传统场景导入数字技术 催生新产业模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