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据协同
icon
搜索文档
沿沪宁产业发展报告①机器人:跨区域协同挑战与方向
新浪财经· 2025-09-24 08:48
核心观点 - 人形机器人产业面临数据协同不足、场景落地困难、零件成本高、标准缺失及技术瓶颈五大挑战 需通过沿沪宁区域协同突破低水平均衡 推动产业升级 [1][19][20] 数据协同挑战与措施 - 训练数据严重缺乏 可用数据不足且缺乏统一标准 当前具身智能交互数据仅几百万条 远低于理想数千万至上亿量级 [1][3] - 数据获取成本高昂 主要依赖真机实训和VLA世界模型 超出多数企业承受能力 [3] - 沿沪宁地区正布局公共数据平台 如苏州吴江智能机器人训练中心及上海张江数据采集训练场 并推动数据集标准研制 [4] - 训练场建设面临经费紧张、数据标准不统一及点状分布问题 需加强跨区域统筹形成数据共享生态 [5] 场景协同挑战与措施 - 商业化落地困难 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仅约2000台小批量出货 多数企业净利润微薄 [6] - 市场存在乱象 部分企业虚假宣传和低价竞争 如成本30万元设备以3万元售出 2024年融资额70亿元未有效转化 [6] - 科技公司对用户痛点理解不足 产品多停留概念验证阶段 养老等场景因技术不稳定、供应链不成熟及高适配成本落地缓慢 [6][7] - 专家认为工业、交互及危险场景有望优先突破 需通过跨区域协同降低测试成本 如上海技术企业在周边地区测试 [7][8] - 需建立真实示范场景和供需对接平台 如苏州工信部门组织对接会提升锂电池装配精度至0.005毫米 [8] 产业协同挑战与措施 - 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比高 减速器、电机及控制器分别占32%、22%和12% 合计约70%制造成本 [10] - 零件非标准化导致研发、生产和组装成本高 缺乏通用性增加采购与适配难度 限制规模化扩产 [10][11] - 标准化程度低因创新路径分散和整机出货量有限 当前市场渗透率不足 难以形成稳定批量需求 [11] - 需建设零部件加工与检测共享平台 为中小企业分摊研发成本 并通过示范应用产生稳定订单推动供应链统一 [12] 标准协同挑战与措施 - 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善 缺失安全、伦理等底线型标准及技术、功能等参考性标准 导致成本高、重复研发及市场信心不足 [13] - 未统一接口和协议使系统难以互联 定制化部件增加协调难度 团体和企业标准约束力弱 因龙头企业竞争及制度基座缺失 [13] - 需分两步制定标准 优先制定国家安全标准 再等待市场自然选择参考性标准 [14] - 监管责任不明确 工业机器人存在监管真空 人形机器人需更高安全性标准 可能纳入3C体系或分场景监管 [14][15] - 沿沪宁需率先制定区域标准 由上海机器人产业研究院牵头制定安全标准及核心零部件技术规范 并构建跨区域监管认证机制 [15] 技术协同挑战与措施 - 技术卡点包括多模态感知下的任务执行能力(如灵巧操作和模型训练)及大小脑协同架构(如算力和操作系统) [16] - 工业场景要求高精度(99%至99.9%) 需更可靠AI模型及多模态感知融合技术处理非结构化环境 [16] - 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 整机企业熟悉场景推动突破 龙头企业有资金优势 小公司在垂类领域创新 需产业链协作 [17] - 沿沪宁具备协同优势 江苏有关键零部件制造积累 上海有技术人才金融优势 地区应用场景丰富和市场活跃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