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化遗产

搜索文档
侯妙乐:测绘遥感新技术让文化遗产在数字世界永生
新京报· 2025-09-24 10:53
9月24日上午,2025北京文化(000802)论坛"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业沙龙在故宫大高玄殿举 行。作为参会嘉宾,北京建筑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建筑遗产精细重构与健康监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 任侯妙乐,以"实景三维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题,展示了文化遗产数字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实时互联 互智互通。 在这里,侯妙乐以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数字化与虚拟修复工作实践为例,在近20年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数 字化与虚拟修复工作实践中,为了能更智能化找到虚拟修复依据,前提就是具有时空语义信息的实体化 模型。 据侯妙乐介绍,她所在的团队与云冈研究院数字化保护中心主任宁波所在的团队一起,尝试兼顾不同需 求(考古、保护、利用)建立多层次细节的石窟洞窟语义模型。近五年来,该团队也与北京市考古研究 院遗产预防保护部主任、研究馆员张涛所在的团队一起探索中轴线文化遗产点(以地祇坛和万宁桥为代 表)实景三维构建和数字复原,并思考和尝试如何让实景三维文化遗产更好地服务文物预防性保护。此 外,侯妙乐所在的团队,在北京学者李爱群和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路易的带领下, 面向古建筑虚拟修复和安全评估,进行崇善寺和悬空寺实景三维构建的试点 ...
“2025永不消失的遗产”大赛工作坊活动举行 本地生活记忆融入创客数字创意
南京日报· 2025-08-11 02:34
光核设计团队以"龙"的概念为灵感,"我们的装置像一条抽象的龙,从秦淮河到明城墙最后到大报恩 塔。"丝路余声团队从大报恩塔上的风铃得到了灵感,"有风的时候,装置就会自然发出风铃声。" 每两组团队展示结束后,现场开启"在地视角"互动环节。"是否考虑加入让游客自行探索的内容,帮 助大家获得更好的文化沉浸感?""如何通过日常元素增强文化共鸣?"……这些提问将帮助作品更紧密地 与公众连接。 这次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优化装置设计——当本地生活记忆融入创客的数字创意,文化遗产便不再 是"遥远的历史",而是"可触摸、可参与、可共鸣"的生活组成部分。 8月10日下午,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里,一场吸引全球创客、导师、南京市民等多元主体的沉 浸式互动参与式设计工作坊活动举行。这场活动是"2025永不消失的遗产"全球创客大赛的关键节点—— 31位青年创客带着调研创作的初步物理模型亮相,开启了一次关于"如何让文化遗产真正融入城市生 活"的深度对话。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通过邀请文化、艺术、摄影等领域的本地居民与创作者对话,让数字艺术装置 从"概念设计"开始就扎根于南京人的真实生活需求。此次大赛聚焦"一城·一塔·一河"的联动,现场以沙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