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摇滚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南京最狠的乐队,是一家殡葬店
36氪· 2025-09-28 00:12
行业概况 - 殡葬乐队在江浙地区被称为"吹打班"或"音乐队" 主要职能是在葬礼上吹奏唱曲烘托哀乐气氛[22][23] - 行业呈现草根演艺团体形态 白天承担哀乐演奏 晚上可上演舞蹈小品甚至戏曲串烧 部分乐队还提供代哭服务[23][46][47] - 典型乐队编制8到10人 包含队长 司仪 器乐手和代哭人员 器乐涵盖唢呐 二胡 锣鼓 电子琴等[46] 商业模式 - 收费标准为十年前人均出场费200元 日工作12小时包三餐加香烟毛巾 年收入可达6万元 月收入稳定在5000元水平[49] - 代哭服务作为附加项目 每次额外收费20元 被视为演出费中的solo环节[47] - 相比其他行业 该领域班次规律 薪水直接 加班有补助 且无需面对客户压力[50] 市场特征 - 南京地区存在多家类似乐队 包括少爷乐队 毛弟乐队 小杨乐队等 命名多采用主唱或主音乐手ID[30][31] - 乐队常选址于老小区交汇处 周边配套餐饮 渔具店等生活设施 与社区形成共生关系[9][30][52] - 演出曲目兼具传统《哭七曲》和改编流行歌 如唢呐吹奏《菊花台》 萨克斯演奏《月亮代表我的心》等[38][39] 文化意义 - 殡葬乐队在江浙地区被视为"夹杂乡情的告慰" 本地观念认为"白事不热闹 死者心里凉"[44] - 演出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 形成哭丧与蹦迪交织 纸人与LED并列的独特场景 被形容为"跨界音乐节"[40] - 行业从业者多为退休工人 出租车司机等兼职人员 通过演奏让悲伤有出口 让沉默有背景[34][55] 社会认知 - 外地视角认为该行业充满魔幻感 而本地视角则视为自然现象[43][44] - 从业者自身将其视为养家糊口的差事 而非艺术追求 强调"没有什么朋克 也没有什么摇滚"[54] - 行业存在代际传承现象 如"老爷乐队"更名为"少爷乐队" 体现百年老店传承有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