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抗战宣传
icon
搜索文档
张文元的“漫画抗战”与“国画抗战”
新浪财经· 2025-09-18 00:40
张文元早期生涯与教育背景 - 张文元出生于1910年江苏太仓务农家庭 因家贫小学毕业后进入免费艺徒学校半工半读学习漆科[1] - 艺徒学校由教育家唐文治等清末创设 专收贫民子弟有志习艺者[1] - 毕业后曾在上海电器厂当油漆工 后返太仓任油漆作坊零工 小业主 小学代课教师和美术教员 并曾任当地小报编辑[1] 绘画基础与早期经历 - 张文元从小喜欢临摹小说插图和《芥子园画谱》石印本 打下自学绘画基础[1] - 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役爆发后 为太仓"三一国耻馆"绘制壁画[1] - 1933年任职江苏省立清江民众教育馆 负责苏北诸县民众教育 直至抗战全面爆发[1] 上海漫画生涯崛起 -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是近代中国漫画主要发源地 集中大多数早期中国漫画家[1] - 《时代漫画》销量最广 出版时间最久 影响最大 被称为"漫画大本营"[1] - 1935年张文元首次向《时代漫画》投稿 获主编鲁少飞培养 陆续发表多件作品[1] - 1936年3月至5月《时代漫画》因要求抗日被封禁 改名《漫画家》继续出版[2] - 1936年5月张文元在《漫画界》第2期和《上海漫画》月刊首次发表漫画[2] - 从1936年5月到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约一年三个月时间 在上海各期刊发表超过100幅作品[2] 全国漫画展览与协会 - 1936年11月《时代漫画》和《漫画界》在上海大新公司四楼举办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2] - 张文元作品《大观园》入选展览 广得好评[2] - 展览结束后全国漫画作家协会成立 张文元等参展漫画家成为当然会员[2] 抗战救亡运动参与 - 1937年夏张文元在大新公司四楼举办首次个人展览 展出时七七卢沟桥战火已爆发[4] - 租界当局称其作品《谁家天下》有"违碍之处" 勒令展览立即闭幕[4] - 1937年8月上海美术界救亡宣传团发表宣言 呼吁美术家立即投身抗战[5] - 张文元与张光宇 鲁少飞 宣文杰 张乐平 叶浅予等均为宣言发起人[5] 抗战宣传与内地转移 - 七七事变后许多漫画家组织团体派出漫画宣传队 前往前线战场和后方城市宣传抗战[6] - 上海个展后张文元返回淮阴组织民众教育馆抗日宣传队[7] - 上海沦陷后带全家沿运河南下 经南京搭英国货轮前往武汉 逃脱南京大屠杀[7] - 抵汉后加入《抗战画刊》 该刊由冯玉祥资助 每月津贴四五十元[8] - 同时向《抗战漫画》等多份期刊投稿 参加全国漫画作家协会战时工作委员会任委员[8] 重庆时期任职与创作 - 武汉失陷前西撤经宜昌入川 抵重庆后得冯玉祥助在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艺术宣传科就职[10] - 因重庆屡遭轰炸 随第三厅疏散至西郊巴县金刚坡 邻居有傅抱石 李可染 司徒乔 阳翰笙 田汉等[12] - 1942年冬在重庆中央国立民众教育馆任职[12] - 抗战后期通货膨胀加剧 绘画材料严重缺乏 漫画期刊陆续停刊 漫画家多被迫改行生活困顿[12] 重庆个人展览与作品 - 1943年3月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办展览 展出国画作品60余幅[14] - 展品包括《赤地千里》长卷《空袭下》《愈炸愈强 重庆大轰炸》10条屏和《重庆滋味 街头小馆》6条屏[14] - 《愈炸愈强 重庆大轰炸》9条屏现藏斯坦福大学坎托艺术中心 每幅画面长65.4公分宽33公分[14] - 原题包括避难准备 预行警报 空袭警报 解除警报 救火救灾 清理灾区 死难同胞 疏散下乡 重新建设[14] - 《重庆滋味 街头小馆》6条屏现藏同一机构 每幅画面长54公分宽40公分[21] - 原题包括火锅毛肚 泡菜白饭 粉蒸牛肉 花生白干 香片沱茶 家常小吃[21] 艺术风格与创作特点 - 张文元受传统绘画影响极深 西方绘画影响较小 作品含蓄古中国优良绘画技巧[25] - 不满足于普通漫画小趣味 经常表现宏大历史题材 屡有尺寸巨大内容繁复人物众多巨作[25] - 国画在继承传统同时 用新方法表现抗战新内容 将汽车轮船兵士店铺等新题材搬上宣纸[26] - 产量极高 是抗战时期作品最多的著名漫画家之一 有"漫画印刷机"外号[27] 心理作战处工作 - 1943年张文元在重庆参加战时情报局心理作战处工作[31] - 抗战后期在美国宣传机构任职的著名中国漫画家还有叶浅予 廖冰兄 张乐平 丁聪 余所亚 陈烟桥 萨一佛等[31] - 1944年12月心理作战处由重庆迁往昆明 规模迅速扩大 人员增至125人[32] - 张文元与福斯特在美工部工作 美工部主任为美国画家魏莱德[32] 传单创作与宣传 - 战时情报局传单按内容可分为四类 号召救助美军飞行员 呼吁平民逃离轰炸目标 报导战场消息 动摇日伪士气[33] - 传单附编号 第一个字母为语言中文C日文J 第二个字母为类别如A为请求M为士气 最后加数字如CM-106[34] - 张文元绘制恭贺新禧传单两张一组 将传统年画形式与抗战宣传结合 古代门神改画为脚踏倭寇的中国陆军和美国援华空军将士[35] - 1945年农历新年前特别印制 在重庆等地派发张贴 编号CM-106和CM-107[36] 战后生涯与职务 - 胜利后战时情报局解散 1946年1月张文元举家返沪[37] - 6月全国漫画作家协会重新召开会议 张文元与丁聪等七人当选常务理事[37] - 1946年在大新公司四楼举办个人展览 在各刊发表漫画讽刺时政[37] - 1949年出席全国第一届文代会 任上海《新闻日报》美术摄影组组长 参与创办《漫画》月刊 任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38] - 1958年被补划为"右派"调往宁夏银川 "文革"后平反任宁夏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980年返沪在《解放日报》任职 1986年退休[38]
郁达夫长孙追忆祖父:牺牲在异国的抗日英烈 埋骨处成谜
中国新闻网· 2025-08-29 09:29
文章核心观点 - 郁达夫长孙郁峻峰追忆祖父作为抗日英烈的生平事迹 强调其从文人转变为抗日战士的历程 并提及郁达夫牺牲后遗骨未被找到的现状[1][3][12] 郁达夫身份与历史地位 - 郁达夫195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2014年入选全国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身份为"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3][5] - 郁达夫原名郁文 浙江杭州富阳人 现代作家 曾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留学 后转向文学创作 1921年参与发起创造社 出版《沉沦》震动文坛[6] 抗日活动与贡献 - 1937年富阳沦陷后郁达夫母亲因拒绝为日军服务饿死山中 郁达夫写下"无母可依 此仇必报"挽联 同年全身心投入抗战宣传[8] - 1938年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担任战地记者 同年末赴新加坡任《星洲日报》副刊编辑 发表大量抗日文章鼓舞海外华侨士气[8] - 在新加坡发起成立文化界战事工作团 抗日青年训练班等组织 通过演讲号召青年从军[9] - 1942年流亡印尼苏门答腊 化名"赵廉"被迫担任日本宪兵翻译 三年多期间保护和解救数百人 包括侨领陈嘉庚[10][12] - 流亡期间创办酒厂掩护抗日活动 留下数十篇诗词 其抗日时评因对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洞察而具有锋利穿透力[8][10] 牺牲与纪念 - 郁达夫于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距日本投降已14天 遇害主因是掌握大量日军战犯罪证需被灭口[12] - 后人一直寻找烈士遗骨未果 2024年9月4日郁峻峰在印尼苏门答腊岛遇难地祭奠[12] - 杭州富阳每两年举办"郁达夫小说奖" 成为延续其感时忧国审美追求的重要文学奖项[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