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滥用

搜索文档
突发!大量“仅退款”涌入商家店铺
商业洞察· 2025-09-10 09:26
文章核心观点 - AI技术被滥用生成虚假图片 成为电商"仅退款"新工具 对商家造成巨大经营压力 折射出电商生态深层矛盾 [3][6][28] AI造假图泛滥现状 - AI作假图仅退款集中在服饰、食品、日用品三大类目 [8] - 服饰类买家使用AI生成破损衣物图片申请退款 部分图片甚至保留"豆包AI生成"水印 [9] - 食品类成为P图重灾区 包括榴莲、水蜜桃、香蕉和面包等商品被AI篡改品质状态 [11][12][13][15][17] - 日用品类出现同一商品不同破损部位的矛盾图片 部分图片存在光线异常或未去除AI水印 [19][21][23] - 商家要求拍摄动态销毁视频后 出现伪造的"左手扔垃圾时凭空多出右手"的诡异视频 [26] 平台审核机制缺陷 - 平台智能客服机械式通过AI假图退款申请 审核系统存在明显漏洞 [28] - 淘宝商家在收到AI图片后仅要求提供面单 包装丢弃情况下仍快速通过退款 [41][42] - 抖音平台48小时"坏了包退"保障 AI客服自动判定赔偿金额 附图片后无需人工审核 [44][46][47] - 拼多多24小时"坏了包赔"服务 部分订单客服未回复即自动退款 最长处理时间约2小时 [49][51][53] 技术验证实验结果 - 实验在淘宝、抖音、拼多多三大平台测试6件商品 包括透明饭盒、牛油果等易伪造品类 [32] - 使用豆包AI生成假图 指令简单如"给盒子p出挤压裂痕"或"把水果部分p成坏的" [35][36][38] - 所有平台均成功获得仅退款 全程最快仅需几分钟 证明AI技术滥用存在重大漏洞 [42][47][53] 法律规制与治理方案 - 《民法典》第566条规定合同解除后需恢复原状 不退货仅退款构成不当得利 [58] - 虚构商品问题可能触犯《刑法》第266条诈骗罪 职业羊毛党伪造物流单号涉第280条伪造证件罪 [59][61] - 已有案例显示使用假图退款8.5元商品最终倒赔400元 [62] - 平台单方面制定仅退款规则可能违反《电子商务法》第35条和《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 [64] 平台治理措施进展 - 淘宝2025年8月9日调整仅退款策略 上线"AI鉴诈师"通过动态验证和用户行为分析识别欺诈 [67] - 1688平台经抽检合格商品取消仅退款 [67] - 京东实施风险等级划分 对高风险商家启用"保证金前置"制度 [68] - 抖音电商推出"商家权益保护计划"为恶意退款提供法律援助 [68] - 技术方案包括建立消费者诚信等级制度 利用AI识别图片篡改痕迹 构建图像溯源与反欺诈系统 [64][65]
“2亿诈骗案”一年后,AI换脸犯罪更疯狂了
创业邦· 2025-03-14 10:07
文章核心观点 AI换脸技术带来各类风险,犯罪频率增加,法律监管与犯罪手段失衡,平台需承担更大责任,规范之路任重道远,要将技术向善原则转化为法律条款、算法规则和公民意识 [3][5][11] 分组1:AI换脸现状与风险 - 定制换脸成本低,9块9就能获得换脸内容,深度伪造讨论愈演愈烈,受害人众多 [3] - 中国香港跨国公司曾发生AI诈骗案,员工被骗转2亿港元(约合1.8亿元人民币),如今犯罪频率增加 [5] - 2025年多地发生AI换脸诈骗案,如银川建材公司经理转20万、天津李先生转95万、山西犯罪分子虚开增值税发票42余万 [6] - 消费者对换脸技术缺乏风险意识,技术滥用呈全民化趋势,法律监管与犯罪手段失衡 [6] 分组2:法律规制情况 - 法律规制与技术进步有时差,存在监管真空,现行法律在责任边界和赔偿计算标准上缺乏量化细则,惩罚与牟利不成正比 [7] - 技术滥用衍生专业化犯罪链条,诈骗组织实施“数字分身”诈骗,但现有技术存在可识别的生理破绽 [7] 分组3:平台责任 - AI技术普及使虚假信息滋生,短视频平台问题突出,部分用户盲目信任AI内容 [9] -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规范,平台在生成和传播环节有责任,对AI类内容持摇摆态度 [10] - 平台需主动承担识别并扼杀突发事件中AI谣言的任务,如微博CEO回应男星豪赌传闻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