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成都都市圈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丁如曦:破解瓶颈提升整体竞争力
经济日报· 2025-08-27 00:14
核心观点 - 成都都市圈作为国家"十四五"时期培育发展的现代化都市圈之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极核 肩负引领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使命 核心任务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 强化产业协同破解发展瓶颈 构建组团式 网络化的现代化发展格局 带动经济社会持续进步[1] 资源配置优化 - 推进基础设施高效互联互通 将传统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 促进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一体成网 为资源协同高质量发展聚势拓能[1] - 彻底打破都市圈市域行政壁垒 深化同城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逐步推动由政府协调主导向市场驱动主导转变 促进人才 资金 数据 技术等在成德眉资之间的有序流动[1] - 提高核心城市成都对区域 全国乃至全球资源要素的吸引集聚 统筹利用和优化配置能力 通过内聚整合与外联互动 提升都市圈资源配置整体水平和效率[1] 产业协同强化 - 坚持错位发展 优势互补 形成核心城市成都聚焦总部经济 研发设计 高端服务等 周边城市承接生产制造 物流等环节的产业链条 探索建立产业链联盟[2] - 合力打造跨市域产业带 共建产业园区 依托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 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等现有发展优势 加强产业协同梯次培育和集群发展[2] - 提高协同创新能力 培育多主体参与 各城市互利合作的协同创新共同体 促进创新要素和产业集群联动生长[2] 发展挑战 - 面临空间结构不优 要素流动不畅 产业链分工协作深度不足等问题 制约整体竞争力提升[2] 空间格局构建 - 培育围绕主中心 次中心 微中心的多层次嵌套型城市(镇)组团 优化"都市圈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功能节点城市—中心镇—其他镇"五级城镇体系 以组团式发展优化竞合关系 聚合比较优势[3] - 坚持网络化发展导向 推动基础设施联网 公共服务共网等 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共享 政务事项通办 开放门户共建[3] - 通过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数字网络和要素流动通道串联 将都市圈各中心 组团 节点连接为有机整体 加快形成"极核引领 轴带串联 多点支撑"的空间格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