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

搜索文档
【商道论衡】 心理资本建设正在成为企业必修课
证券时报· 2025-08-04 18:45
心理资本概念 - 心理资本由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性四要素构成,影响员工工作投入度、创新能力和压力应对能力 [1] - 高韧性组织在提供物质回报的同时,注重塑造稳定清晰的文化价值观,给予员工心理回报 [1] - 深圳某创投机构将"心理资本净值"写入商业计划书模板,投资人关注创业者心理资产负债表厚度 [1] 企业心理资本建设框架 - 需通过高层引领、文化奠基、系统干预、环境支持和持续评估系统性构建 [2] - 领导者需展示高水平心理资本,将其纳入企业愿景和领导力发展计划 [2] - 需营造心理安全环境,鼓励成长思维,建立信任与尊重的文化 [2] 组织落地措施 - 围绕四要素开展定制化培训,将心理资本建设整合至招聘、培训、绩效管理等HR全流程 [3] - 消防救援、教师、基金等行业已将心理健康纳入从业人员聘任评估要素 [3] - 胖东来设立最长10天带薪"不开心假",国金证券通过匿名小程序提供心理赋能服务 [3] 情绪价值经济影响 - 情绪价值成为新型消费硬通货,年轻人愿为减压体验消费,"心情好"成为支出重要因素 [4] - 剧本杀、谷子经济等业态通过小额可控刺激提供即时快乐反馈 [4] - 工作场景需塑造价值感、意义感、快乐感,开辟员工管理新范式 [4] 心理资本战略意义 - 心理资本建设关乎创新效率、客户信任、品牌声誉和人的尊严 [5] - 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心质生产力"应成为企业必修课 [5] - 企业家心理危机可能转化为产业链风险,员工心理韧性成为估值因子 [5]
从房主任爆火说起:精英们渴望被冒犯
36氪· 2025-07-25 02:51
边缘群体通过内容叙事争夺话语权 - 50岁农村妇女房主任通过脱口秀表演将家暴、女性困境等社会议题解构为引发全网共鸣的内容,清晰展示边缘群体如何借助内容叙事争夺话语权[1] - 类似案例包括56岁自驾游逃离婚姻的苏敏阿姨和60岁站上脱口秀舞台的黄大妈,显示边缘群体困境正通过新兴媒介形式进入公共视野[1] - 脱口秀作为"冒犯的艺术",打破精英话语体系垄断,为缺乏话语权的群体提供表达通道[2] 内容创作的社会穿透力 - 房主任表演通过自嘲"柯基丈夫""绝经和出道一块来"等梗,用幽默包裹农村女性面临的包办婚姻、家暴、经济压迫等沉重议题[2][3] - 喜剧形式制造认知失调,使观众在笑声中接收悲剧内核,更有效突破现代人的情感防御机制[4] - 表演撕破"家族荣耀""忍耐牌坊""牺牲式母爱"三重传统枷锁,呈现农村女性生存现状的完整剖面[5][8] 商业机制的关键赋能作用 - 脱口秀演员李波发现房主任天赋后,自费解决其交通住宿费用,成为重要商业引路人[16] - 沈阳脱口秀俱乐部提供系统培训并安排兼职岗位,构建职业化支持体系保障其持续发展[16] - 节目制作方通过剪辑技术强化"草根逆袭"剧本,配合热搜营销扩大传播效果[17] 媒介赋权的运作逻辑 - 短视频平台算法将内容精准推送至女性及农村议题关注者,实现裂变式传播[17] - 表演将传统"家丑"转化为公共议题讨论,推动家暴、母职等沉默话题进入主流视野[14][17] - 与杨笠、王越等演员共同构建女性议题矩阵,拓展脱口秀的社会议题讨论边界[17] 资本支持的多元维度 - 演出报酬和节目通告费构成金融资本基础,支撑其独立生活与经济自主[18] - 专业脱口秀训练赋予文化资本,将个人创伤转化为引发共鸣的公共艺术[18] - 媒介曝光积累社会资本,观众共鸣形成抵御传统社会排斥的缓冲层[18] 可持续支持系统的构建需求 - 需建立素人故事孵化基金等机制,将偶然性成功转化为系统性支持[19][22] - 品牌可开发农村女性带货专场等商业形式,将边缘群体赋能纳入商业计划[22] - 政策层面需推动文化部门与内容厂牌合作,植入反家暴等公共服务信息[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