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业者联盟

搜索文档
我在公司假装上班
36氪· 2025-04-01 00:34
行业现象 - "假装上班公司"在全国多地涌现,注册资本通常在10万以下,注册员工2-3人,不负责交社保,主要收入来自工位出租 [10][11] - 该模式在年初引发网络热议,500人社群3天满员,显示待业人群的强烈需求 [10] - 公司提供1500平方米豪华写字楼环境,月收费1000元/人,配备标准办公设施和休闲区域 [4][5] 用户画像 - 用户主要包括被裁员待业者、职业空窗期人群、自由职业者、全职妈妈及在校生等多元化群体 [5][6] - 主要需求为维持工作状态(62%)、社交需求(28%)及创业资源对接(10%) [4][6][13] - 典型用户日均"在岗"时间达8小时,部分用户会进行工作群打卡等职场仪式 [13][15] 商业模式 - 基础模式为工位租赁,衍生出项目合作、资源对接等增值服务 [5][16] - 部分公司尝试拓展自媒体运营等创新业务,但盈利模式尚不清晰 [18] - 运营成本包含场地租金(占比60%)、水电(20%)及基础运维(20%) [10][13] 社会心理 - 满足待业人群维持社会身份的需求,缓解"35岁职场焦虑"等社会压力 [4][6] - 创造无利益关系的社交场景,突破传统职场社交的边界感 [7][13] - 帮助用户保持工作节奏,解决自由职业者作息紊乱等痛点 [15][19] 发展现状 - 全国已注册27家相关企业,集中在杭州、武汉、上海等城市 [11][17] - 部分公司开始去"假装上班"标签化,转向正经办公空间运营 [19] - 行业呈现"快闪"特征,单个空间平均存活周期约6-8个月 [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