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公共收益管理

搜索文档
“别人家小区”召开物业费返还大会,为何多数人只能在旁羡慕
第一财经· 2025-08-05 07:31
物业费结余返还案例 - 成都保利两河森林小区向872户业主发放941.9万元物业费结余款,最高单户获超1万元,该小区年物业费及车位管理费收入近1000万元[3] - 广州裕兴苑小区向业主返还24万余元10个月结余管理费,单户最高获2100元,该老小区管理费仅1.5元/平方米且未聘物业公司[3] - 武汉绿地汉口中心小区向1138户发放63万元公共收益,资金来源为停车场收费及场地租赁费,采用物业分30%、业主分70%的分配机制[4] 酬金制与包干制模式对比 - 酬金制模式下物业按约定比例(如10%)收取固定酬金,结余归全体业主,包干制则物业自负盈亏不返还结余[7] - 全国重点城市酬金制小区占比不超过8%,成都因推行"双晒"模式比例提升至10%,一线城市高端项目酬金制占比仍不足20%[2][8] - 上海春申复地城小区实施酬金制9年后盈利近50万元,小区房价较同区域高出3000-6000元/平方米[8] 公共收益政策动态 - 2024年以来湖北、河南、江西、广西、杭州、长沙、福建等7省市出台住宅小区公共收益管理办法,明确收益归全体业主所有[10][11] - 多地要求公共收益设立银行专户管理,江西规定业委会需持备案证明开立账户,所有收支通过专户操作[11] - 政策鼓励结余公共收益优先补充维修资金,需平衡短期返利与长期维养投入[13] 业委会覆盖与自治能力 - 业委会是追讨和监管公共收益的核心执行者,但全国覆盖率分化明显:上海2023年底业委会成立比例超80%,部分中小城市不足30%[12] - 业主自治能力薄弱是普遍瓶颈,需通过立法简化业委会成立流程并建立透明化监管体系[12] - 广州裕兴苑小区通过业委会自聘保安保洁实现自治,成都保利两河森林及武汉绿地汉口中心均通过业委会推动资金返还[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