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安全主义
icon
搜索文档
高校开放争议背后,是安全主义的泥沼
经济观察报· 2025-07-10 12:45
高校开放争议 - 上海交大发生社会人员与学生冲突事件 一名家长带孩子在体育场踢球误伤学生后发生肢体冲突 学生送医治疗[2] - 反对高校开放者认为过度开放会导致安全隐患和环境嘈杂 干扰正常教学秩序[3] - 支持开放方指出疫情期间校园封闭政策已逐步松动 但开放程度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部分名校预约名额供不应求[3] 安全主义反思 - 当前社会存在追求绝对安全的倾向 但封闭与开放本质是风险与收益的权衡 过度保护可能导致反脆弱能力缺失[5] - 学者指出安全主义剥夺年轻人成长经验 《娇惯的心灵》著作批评这种保护模式使青少年丧失应对挫折的能力[5] - 疫情封闭措施降低了社会风险容忍度 以往普通冲突事件现在易引发舆论争议 对校方形成开放阻力的压力[6] 教育领域连锁影响 - 中小学存在"课间圈养"现象 教育部虽延长课间时间至15分钟 但多数学校仍限制学生自由活动[6] - 部分尝试放松管制的学校因偶发小事故即恢复原状 学生户外活动多限于教师组织的集体行动[6] - 研究显示儿童需要无监管的自由玩耍时间 过度安全管控挤压成长空间 影响风险判断能力培养[6] 社会共识重建 - 应建立基本安全框架下的风险共担机制 高校开放需保持持续推进[4] - 区分必要防护与过度保护 大学生作为准成年人不应享受超公众标准的安全庇护[5] - 呼吁社会调整安全阈值 在可控范围内接受适度风险 保障青少年发展权益[7]
高校开放争议背后,是安全主义的泥沼
经济观察报· 2025-07-10 12:04
高校开放争议 - 上海交大发生社会人员与学生冲突事件 一名家长带孩子在体育场踢球误伤跑步学生 双方口角后家长踢打倒地学生致其送医 [1] - 反对开放观点认为过度开放会带来安全隐患 干扰教学环境 影响师生利益 但该事件不应导致高校开放政策倒退 [1] - 高校开放程度尚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部分名校预约名额一号难求 舆论持续推动开放来之不易 [1] 开放必要性分析 - 高校应当开放的核心立场明确 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开放及凝聚共识 需避免因个案否定开放价值 [2] - 校园安全需保障但不应追求绝对安全 需区分必须避免的风险与可接受风险 警惕"安全主义"压倒一切的理念 [2] - 封闭与开放是硬币两面 大学不同于中小学 过度保护剥夺学生反脆弱能力 学者指出安全主义导致心灵脆弱化 [3] 社会安全观念影响 - 疫情封闭降低风险容忍阈值 以往微小冲突现引发争议 校方面临压力可能削弱开放动力 [3] - 安全至上理念蔓延至基础教育 课间活动受限现象普遍 教育部延长课间时间但执行效果不佳 [4] - 过度安全敏感挤压成长空间 学者强调儿童需要无监管自由时间以培养风险判断与挫折应对能力 [4] 共识重构方向 - 需建立新共识:保障基本安全前提下接受适度风险 推动高校进一步开放 平衡青少年保护与自主成长需求 [4]
正在被手机“毁掉”的青少年
经济观察报· 2025-05-27 12:15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手机使用 - 网飞剧集《混沌少年时》展示青少年因网络霸凌和厌女情结导致暴力犯罪的社会现象 [1] - 英国首相支持校园播放该剧以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 强调网络极端主义和孤独感的危害 [1] - 澳大利亚立法禁止16岁以下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 类比饮酒年龄限制 [2] 手机对青少年的影响机制 - 手机App通过控制思维方式、情绪和大脑神经对青少年产生深层影响 [2] - 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在2015年前后出现150%突增 与智能手机普及时间吻合 [4][6] - 乔纳森·海特提出手机导致注意力碎片化、社交剥夺、睡眠剥夺和成瘾四大伤害 [6] 媒介理论与社会化影响 - 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理论指出媒介形式重塑文化认知方式 [3] - 短视频和社交媒体作为新媒介 显著改变青少年心理和思维模式 [3] - 智能手机被描述为"神经接口" 通过短反馈高刺激模式重构大脑反应回路 [7] 解决方案与教育建议 - 海特建议14岁前禁用智能手机 16岁前禁用社交媒体 校内禁止手机 [8] - 强调"冒险性玩耍"对克服恐惧和建立能力的重要性 批判过度安全主义 [8][9] - 中国学校"安静课间"现象普遍 75.2%家长认为限制活动导致现实体验缺失 [10] 文化批判与未来警示 - 波兹曼警告媒介从受制文化转向感官刺激的庸俗文化 [11] - 智能手机使青少年陷入"美丽新世界"式的多巴胺诱惑危机 [11] - 虚拟世界保护不足与现实世界过度保护共同加剧心理危机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