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道

搜索文档
专访|北大教授叶自成:重新发现孔子的“仁道”
新浪财经· 2025-09-20 09:00
文章核心观点 - 叶自成教授新作《弃东周,赢天下:孔子仁道、教育革命及后儒的偏离背逆》重构孔子作为教育革命家、人本主义者和仁道思想家的真实面貌 强调孔子"仁道"在历史演化中被礼制遮蔽、理学误读和儒术异化 [1] - 研究提出孔子思想精华集中于仁学体系 体现为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才主义四大核心 对中华民族精神品质形成有深远影响 [19] - 孔子仁道在现代具有持续生命力 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撑 并在重建中华民族主体性思想中与老子天道、商鞅治道形成互补共治体系 [20][23][24] 学术研究转向背景 - 工作职业因素:1990年代因国际共运招生停止转向外交系筹建 讲授中国外交需从春秋战国思想起源切入 促使研究重点转向道儒法墨百家 [4][5] - 学术兴趣因素:1995年晋升教授后脱离论文压力 从外交思想研究延伸至老孔商治国理政思想研究 2013年出版《华夏主义》奠定理论基础 [6] - 学术使命驱动:受北大引领文化复兴的使命激励 尝试以老孔商思想精华构建中国主体性思想体系 [8] - 地域文化关联:四川学者在孔子评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从赞孔到批孔再到重评形成历史循环 [9] 孔子思想误读原因 - 思想体系缺乏严整性:原始思想无明确时间主题逻辑和概念定义 易引发理解分歧 [13] - 经典文献混杂性:儒家经典中孔子原意、后人延伸和篡改内容难以区分 例如《春秋公羊传》"大一统"解读争议 [13] - 《论语》双主题冲突:存在以"礼"为中心的礼学体系和以"仁"为中心的仁道体系 两者既关联又矛盾 导致核心精华模糊化 [13] 礼仁关系新解 - 礼仁关系贯穿孔子思想演进:前期以礼为重(复东周为标志) 后期以仁为重(管仲重新评价为转折) [19] - 礼学存在六大局限:包括以天子定是非、维护等级尊卑、男尊女卑、轻视劳动者等 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 [19] - 仁学聚焦现世关怀:主张事人重于事鬼神 关注今生而非来世 近于无神论 与老子共同塑造中华民族无神论主流文化 [19] 教育革命与人才观 - 开创有教无类模式:收徒三千来自十余国 改编六艺教材 建立最早开放式国际学校 [19][21] - 多元人才培养:弟子涵盖兵家(子路)、道家(颜回)、商家(子贡)、农家(樊迟)、法家(子夏)等多元领域 [22] - 君子治国理念:强调治国关键在推举贤人 国有君子则治 无君子则亡 [21] 现代价值应用 - 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四大领域:教育人才基础支撑、开放标识、物质精神文明协调、民生保障改善 [20][21][22] - 构建中华民族主体性思想:与老子天道(自然主体性)、商鞅治道(制度主体性)形成道德-自然-制度三重主体互补体系 [23][24] - 实践导向特征:道儒法思想均以改变世界为目标 通过天道洞察规律、仁道凝聚人心、法治规范行为实现治国理政协同 [24] 研究方法与成果 - 以《论语》为基准分析礼仁关系:提出三期思想演变结论 研究跨度达27年(1998-2025) [11][18] - 历史脉络梳理:从董仲舒汉儒到宋明理学 再到五四运动及七十年代批孔运动 系统辨析思想演化中的偏离现象 [16] - 出版系列专著:形成"一叶开五花"成果体系 包括《华夏主义》《老子政道》《商鞅治道》及孔子仁道研究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