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壳

搜索文档
泥沙俱下,Manus被掩埋的价值
新财富· 2025-03-12 01:50
文章核心观点 - Manus作为"世界首个通用型AI Agent"产品 在发布后经历了从高度赞誉到严厉质疑的舆论反转 其创新性被质疑为缺乏技术护城河的"缝合怪" 但工程化产品与基座大模型存在本质区别 决定软件护城河的关键在于应用场景而非单纯技术自研[2][4][5][13] - 公司采用快速卡位策略抢占Agent赛道 通过海外优先的营销策略引发国内自媒体流量炒作 导致产品期待值与实际功能不匹配 造成舆论反噬[15][20][22][26] - 产品在差异化体验上实现从ChatBot多轮对话到Agent"委托-交付"模式的跨越 但当前应用场景偏向中产和极客群体 对普通用户存在使用门槛和交付良率问题[29][32][35][36] - 公司面临早期创业企业的典型质疑 类似小米初期被指"组装手机" 最终产品价值需通过持续优化和生态拓展来证明[37][38][39] 行业竞争格局 - 海外AI巨头已推出垂类Agent产品 包括Anthropic的Computer Use、OpenAI的Operator以及代码垂类Devin AI编程Agent 国内智谱也推出屏幕交互产品AutoGLM[3] - 基座大模型偏向学术和toB场景 而AI产品侧重toC消费级场景的工程落地 两类创新均具备价值[7] - Agent赛道尚处早期阶段 产品需解决普通用户高频使用场景问题 当前案例集中在旅行规划、股票分析和品牌设计等中产需求[35] 产品技术架构 - 主模型主要基于Claude 3.5 利用Qwen对函数调用优化进行后训练 通过多Agent协作框架实现通用功能[5] - 实现LLM技术间互通 支持思维链和执行链可视化 允许用户一键分享对话流程及HTML格式输出结果[25] - 在GAIA跑分上超越OpenAI的DeepResearch 自称"通用性"Agent的核心在于模型自然演化能力而非预设工作流[33] 市场营销策略 - 采用"出口转内销"路径 通过全英文宣传片和Google账号登录设计优先 targeting海外自媒体圈 再反哺中文市场认知[20] - 邀请码机制被炒至万元人民币 引发饥饿营销质疑 但公司澄清未主动操纵流量[19][26] - 理性技术分析文章仅获2000阅读 而情绪化质疑文章获得近5万阅读 反映自媒体流量生态对负面内容的激励[27] 用户价值体现 - 实现从ChatBot被动工具到Agent主动交付的范式转变 用户干预需求大幅降低 类似L2到L3自动驾驶的升级[32] - 但产品必须在虚拟机运行 知识能力受浏览器边界限制 移动端高频场景如打卡、领红包等功能尚未覆盖[36] - 高度依赖用户提示词撰写技巧 存在幻觉数据生成和输出失真问题 普通用户上手门槛较高[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