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导航

搜索文档
汪前进谈郑和航海技术与地图知识的大爆发
新浪财经· 2025-07-27 01:41
《郑和航海图》的历史背景与命名 - 《郑和航海图》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收录于明代茅元仪《武备志》中,后因学者研究将其简称为"郑和航海图",但该命名方式有悖于中国历史传统[3] - 欧洲学者戴文达最早提出该图与郑和航海路线相关,日本学者藤田丰八直接命名为"郑和航海图",向达先生整理出版时沿用此名[3] - 该图现存最早可追溯至郑和第六次航海后绘制,综合了前六次航海信息,而非第一次航海时已有[13][14] 《郑和航海图》的完整性特征 - 地域范围完整:从南京宝船厂出发,经龙江关至非洲,涵盖中国古代航海最大范围[7] - 导航形式完整:包含地文导航(地貌标志)、罗盘导航(24方位针路)和距离标注("更"为单位,约45-60海里/更)[9][10] - 绘图技法完整:采用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与《清明上河图》技法一致[12] - 地名标注完整:中外地名均音译可考,外国地名多为历代沿用[12] 导航技术体系 - 罗盘导航:使用八卦、天干、地支组合的24方位系统,记录起始点、方位和距离[9][10] - 水文导航:通过水色、浮游物、洋流等判断位置,如"黑水洋"因海沟水深得名[25] - 气象导航:利用季风规律,《海道经》记载预测气象的歌诀谚语[27] - 天文导航:包含四幅牵星图,使用"指"为计量单位观测恒星高度[29][30] - 人文导航:以沿岸塔、庙等人文景观为标志物[29] 中西方航海技术比较 - 坐标体系差异:中国采用赤道坐标,阿拉伯为地平坐标,欧洲为黄道坐标[37] - 制图理念差异:西方基于地圆说使用地图投影(如麦卡托投影),中国保持"天圆地方"观念[37][39] - 航海图类型差异:中国多为航线图(如《郑和航海图》),西方多为海域图[40] - 水深测量差异:西方绘制等深线,中国标注实用停泊点水深(以"托"为单位)[46] 郑和航海的历史影响 - 知识拓展:较元代新增东南亚、南亚多个未知地点,船队派出分队探索周边区域[51] - 文献传承: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巩珍《西洋番国志》记录航海见闻[14][16] - 文化传播:《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等文学作品衍生,细节与史实吻合[52] - 技术延续:《顺风相送》《指南正法》等后世航海书籍沿用郑和航线[53] 争议性学术问题 - 牵星图起源争议:可能源自阿拉伯(因郑和团队含回民通事)或中国本土(战国文献有"指"单位记载)[32][36] - 《大明混一图》异常:绘制非洲欧洲但遗漏印度,与宋代《西土五印之图》形成矛盾[49][51] - 黄岩岛主权佐证:《塞尔登地图》显示中国航海者最早发现命名该岛,符合国际法原则[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