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卡车企业本土化

搜索文档
观车 · 论势 || 外资卡车企业本土化还有戏吗?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21 04:31
外资卡车企业本土化进程 - 首辆国产斯堪尼亚重型卡车在江苏如皋工厂下线 但较2022年原定投产计划延迟3年[1] - 外资卡车企业本土化战略普遍遭遇挫折 包括独资和合资模式均面临挑战[1] - 外资企业本土化进程受挫具体表现:斯堪尼亚因供应链整合滞后延期投产 沃尔沃因股权纠纷终止收购江铃重汽 奔驰卡车国产化后定价超过50万元使多数用户难以接受[2] 中国重卡市场变化 - 2020年中国重卡销量达160万辆历史峰值[1] - 2021至2022年重卡年销量从139.5万辆骤降至67.19万辆 2023至2024年回升至90万辆区间但仍低于峰值水平[2] - 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重卡销量达7.92万辆 同比增长186% 市场渗透率升至24% 预计3年内渗透率将突破50%[2] 市场竞争环境变化 - 国内公路物流行业持续承压 面临货源紧张、运力过剩、运价低迷问题[2] - 卡友对购车成本敏感度远超品牌溢价 车价每增加1万元会使回本周期延长半个月[2] - 本土卡车企业展现出强大适应力和创新力 而外资企业本土化车型仍以燃油车为主 技术路线与市场趋势存在明显错位[2][3] 外资企业潜在发展路径 - 高端重卡市场(售价40万元以上)年销量稳定在10万辆左右 外资品牌在可靠性、舒适性及全生命周期成本方面仍具竞争力[4] - 在冷链运输、危化品运输、大件运输、消防车底盘等专业化场景中 外资品牌可发挥发动机热管理、底盘稳定性、主动安全系统等技术优势[4] - 可通过车联网平台提供预测性维护、路线优化、保险定制等服务 实现从"卖车"到"卖服务"的转型[4] 行业整体发展趋势 - 中国市场已成为检验企业创新能力的竞技场 而非单纯的产能转移地[5] - 外资企业需要将全球经验与中国市场特性深度结合 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并在新能源领域全力投入[5] - 外资品牌的参与将倒逼本土企业加速技术提升、服务优化与模式创新 促进整个行业生态健康发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