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投企业“十五五”规划
icon
搜索文档
「十五五」规划丨城投公司如何构建大产业生态、建立大运作管理机制
搜狐财经· 2025-06-23 08:07
文章核心观点 - 城投企业需在"十五五"期间通过构建城市大产业生态和建立内外部协同机制实现转型 聚焦"大运营"时代下的战略升级与市场化运作 [1][3][28] 城投企业产业生态构建方向 - 聚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谋划 城市特色产业投资运营引领 城市新质生产力塑造支持三大方向 [4] - 通过"做强生态基石-构建生态体系-实现生态增值"三步构建产业生态体系 [5] - 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推动短板产业补链 优势产业延链 传统产业升链 新兴产业建链 [4] 城市建设与运营产业升级 - 从融资端向投资端转变 减少被动建设项目 转向主动包装项目和投资驱动内生式发展 [6] - 遵循"先规划后开发"原则 深度参与片区整体规划 提升土地价值和投资潜力 [6] - 基建业务由重建设向重运营转变 建立投融资 建设 运营 服务一体化体系 [6] - 采用"公益+市场"和"开发+经营"复合开发模式 通过协议拿地等方式获取低价土地 [6] 特许经营权获取与运营 - 以特许经营权获取为主抓手 重新定位经营重点为"城市资产经营" [7] - 通过授予特许经营权 引入第三方完善经营模式 提升资产经营能力和变现能力 [7] - 重点关注地产运营 园区运营 水务一体化 交通一体化 市政环卫 供热供冷 垃圾清运 园林绿化 广告传媒 物业管理 民政事业 智慧路灯 全域光伏 碳汇交易 能源事业 矿业 低空经济等业务 [8] 特许经营权获取方式 - 直接授权模式:适用于公益性较强 市场化程度较低项目如市政道路 排水设施 [9] - 竞争性程序模式:适用于市场化程度较高 具备盈利潜力项目如污水处理 垃圾焚烧 停车场 充电桩 为主流模式 [10] -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适用于投资规模大 需长期运营项目如轨道交通 综合管廊 [12] - 央企合作授权模式:适用于涉及国家战略安全或具备行业垄断资质项目如电力 石油 通信 [13] - 资产注入或划转模式:适用于基础设施 公用事业相关项目如供水 供热 [13] 城市产业生态体系构建 - 构建"2+3+X"产业链生态体系:立足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围绕城市建设 城市运营 城市特色产业投资三大方向 [14] - 打造土地综合开发 基础设施建设 房地产开发 轨道交通 传统能源 水务环保 市政养护 康养文旅 矿业 数字经济 新能源 低空经济等X大产业 [14] - 强化资本运作 平台搭建 内部协同等生态要素 形成"城投+"生态系统 [14] 新质生产力布局领域 -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三大领域:城市运营 城市建设 城市产业投资服务 [16] - 城市运营领域:智慧养老 智慧教育 智慧医疗平台 老旧小区改造 绿色城市转型项目 [19] - 城市建设领域:智慧交通设施 新型能源基础设施 海绵与韧性城市建设 [19] - 城市产业投资服务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如人工智能 大数据 生物医药 新能源 传统产业升级服务如数字化 智能化技术改造 [19] 产业生态赋能体系 - 通过"1+4"赋能路径实现生态增值:顶层设计聚焦3-5个核心产业赛道 四大核心赋能模块包括生态载体建设与运营 产业链整合与协同 多元资本赋能 数字化与创新生态 [20][21] - 生态载体建设与运营: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科技孵化器等创新载体 [22] - 产业链整合与协同:通过股权投资或招商合作引入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 共建飞地园区 推动技术数据供应链共享 [22] - 多元资本赋能:设立产业引导基金 专项基金 运用REITs ABS盘活存量资产 提供供应链金融 融资担保等服务 [23][24] - 数字化与创新生态:搭建产业互联网平台 整合区域产业数据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转化与人才培育 [25][26] 内外部协同机制建设 - 构建新时期政企合作关系 健全现代法人治理机制 完善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 实现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自担风险和自驱发展 [28] - 外部政企合作机制:重构地方政府 国资委与城投企业权责界面 落实人事 资金 战略 经营自主决策权限 [29] - 明确存量债务偿还机制:通过债务置换 支付土地开发成本收益等方式支持偿还隐性债务 [30] - 建立政府项目投资平衡机制:新增公益性项目不得由城投企业垫资建设或融资 主要以代建和施工方式承接 确保一项目一平衡 [30] - 争取资产资源持续注入机制:在特许经营权政策倾斜 优先划转优质经营性资产等方面支持转型 [30] 内部市场化经营机制 - 构建现代法人治理体系:明确集团与子企业治理主体职能定位和权责边界 [31] - 完善集团管控:优化总部机构 加强对子企业战略规划 投资管理 计划运营 人力资源 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管控 [31] - 改革收入分配机制:采用岗位价值评估工具 根据岗位职责 专业技能 绩效考核合理确定薪酬 加强绩效结果在薪酬调整 末等调整及不胜任退出等方面的联动 [31] - 构建新型经营责任制:一企一策核定考核指标 建立包含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 实现考核责任激励层层衔接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