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市休闲化
icon
搜索文档
让“休闲”成为城市发展新动能
新华日报· 2025-09-04 21:07
城市休闲化发展趋势 - 城市休闲化成为城市发展重要驱动力 通过打造文化IP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可感知体验传播的城市休闲魅力[1] - 休闲化投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巨大经济效益 提升居民工作生活平衡度进而增强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1] - 休闲设施建设和产业提升能吸引人才与投资 促进城市进一步发展[1] 江苏省休闲化建设现状 - 江苏多城表现亮眼 苏州南京分别位列2025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第8和第9位[1] - 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域 休闲化水平较高覆盖区域广辐射人数多发展模式成熟[1] - 城市群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促进区域休闲产业集群化发展[1] 资源与产业基础优势 - 丰富文化资源提供得天独厚条件 南京苏州扬州等文化名城拥有历史沉淀的文化瑰宝[2] - 水网密布江河湖海兼具 提供多样自然景观满足不同人群休闲需求[2] - 从园林建筑到手工艺 从地方戏曲到美食文化构成吸引游客的独特魅力[2] 发展提升方向 - 相较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头部城市 需在经济产业休闲服务交通设施等方面持续发力[2] - 加快数字化赋能休闲产业 打造智慧文旅项目提升体验便捷性和趣味性[2] - 深入挖掘文化特色打造休闲文化IP 以软实力提升城市休闲竞争力[2] 新兴消费趋势应对 - Z世代成为休闲消费主力 追求沉浸式体验社交属性和潮流文化[2] - 培育新兴休闲业态 如在历史街区引入剧本杀非遗体验等项目[2] - 增强游客深度参与度和互动社交性 满足新消费需求激发市场活力[2] 休闲产业战略定位 - 休闲成为驱动城市经济增长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增强竞争力的新动能[3] - 需重视休闲产业发展提升休闲化水平 实现经济增长文化传承与生活品质提升的多赢局面[3]
“2025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报告:休闲城市大格局基本稳定 东中西部持续优化
中国新闻网· 2025-08-30 14:07
城市休闲化指数总体特征 - 中国城市休闲化发展呈现大格局基本稳定、各维度发展不均、城市群引领明显、东中西部持续优化的总体特征[1] - 北京以76.04指数值居首 拉萨以12.64垫底 极差达63.4 相差约6倍 较2011年7.64倍差距明显收窄[1] - 头部五城格局稳固 依次为北京 上海 广州 重庆 深圳 形成综合性全方位发展优势[1] - 第六至第十位城市分别为杭州 成都 苏州 南京 武汉[1] 城市休闲化驱动模式 - 北京上海属综合驱动型 经济产业 休闲服务与交通设施三大核心并驾齐驱[2] - 昆明 海口 拉萨属消费驱动型 依赖本地居民内生休闲需求及外来游客旅游度假消费[2] - 东莞 烟台 南通 佛山属经济驱动型 以制造业为核心引领经济发展动能[2] 区域发展格局特征 - 长三角城市群(含上海 杭州 南京等9市)成为休闲化水平最高 覆盖最广 辐射人数最多 发展模式最成熟的区域[3] - GDP总量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指标与休闲化排名呈高度正相关 导致东强西弱空间格局[3] - 前10名城市中东部地区占7席(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苏州 南京) 中部1席(武汉) 西部2席(重庆 成都)[3] - 5个计划单列市及8个GDP超万亿元城市均位于东部地区[4] - 中西部发展显著提升 低指数值(20以内)城市占比从2011年63.89%大幅降至29.55%[4] - 武汉长沙为代表的中部城市发展速度持续提高 重庆成都为代表的西部城市在政策助推下发展势头强劲[4] 未来发展趋势 - 休闲正在重新定义城市价值与未来[5] - 城市休闲化赋能城市更新进程[5] - 数字化与绿色化双轮驱动高质量发展[5] - 休闲软实力成为关键竞争力[5] - 新兴消费力量重塑休闲消费市场图谱[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