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经济

搜索文档
“婉拒”复制“苏超”?这个中部大省换赛道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6 15:05
每经记者|肖纯 每经编辑|杨欢 "十一"将至,各地文旅市场掀起新一轮"抢人"大战。 这个假期,"苏超"即将迎来1/4淘汰赛,当地文旅对此寄予厚望,一系列文旅融合活动即将登场。还有赣超、湘超、青超……各地"省超"一拥而上,似乎没 有人不想"复制"这场统一了线上线下的流量狂欢。 但也并不绝对,早在"苏超"爆火之初,隔壁大省安徽就不断被省内媒体、网友喊话,早日举办"皖超",并为"皖超"取名"超级皖"。 但直到今天,安徽足球似乎都没有接下这波热度的意思,当地体育局在公开回复中直言,对标江苏等周边先发省份,足球发展水平存在一些差距。 不过,眼下"超级皖"真的来了——安徽推出"超级皖"美食争霸赛,覆盖全省16地市,预计全省比赛总场次为48场,比赛将持续至农历新年前,最后的获胜城 市成为"美食之都"。 总有人说,"散装江苏"带火了"苏超",那么论省内各地市的"造梗"能力,安徽不输江苏,为什么没举办"皖超",反而举办美食"超级皖"?这波差异化操作能 否成功吸引泼天流量,助力徽菜"出圈",进而如愿实现对文旅和消费的更大撬动? 为何不办"皖超"? 今年,"苏超""浙BA"等赛事相继出圈。同在包邮区,一个踢足球、一个打篮球,当人们 ...
江苏首部“地名经济”指导文件出台
江南时报· 2025-09-01 06:31
文件核心内容 - 江苏省五部门联合出台首部"地名经济"指导文件 推动地名与文旅、产业、美食深度融合 打造经济新亮点[1] 地名+产业融合 - 推动乡村地名元素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2] - 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和乡村特色产业提升行动 将地名转化为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生产力要素[2] - 将地名融入农产品生产、宣传、销售环节 与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地方电商直播等产业结合[2] - 推动乡村地名工作与邮政快递工作深度融合 形成"快递进村""村村通邮"叠加效应[2] 地名+美食融合 - 部署"江苏味道""跟着地名品美食"等促消费活动 线上线下结合展示美食文化故事与制作工艺[3] - 深入挖掘淮扬菜、金陵菜、苏锡菜、徐海菜等地方菜系文化内涵 建立百城千镇万村地名与美食传承体系[3] - 引导地方美食技艺申报非遗项目 支持老字号餐饮企业开展传统特色美食技艺传习[3] - 构建"地名+美食"数字化推广体系 形成"地名美食地图"带动"跟着地名品美食"消费[3] 地名+文旅融合 - 发挥地名文化线索和串联作用 为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4] - 串联城市地名文化旅游线 持续开展"读城行动·阅读地名"活动 挖掘江南文化、楚汉文化、金陵文化等地域风情[4][5] - 构建南京古朴沉稳美丽古都、无锡钟灵毓秀太湖明珠、徐州汉风飞扬文化名城等具有地域特征的地名旅游线[5] - 挖掘乡村地名文化旅游线 打造江南水乡、运河风情、滨海湿地等主题民宿集聚区[5] - 加强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保护利用 建设红色地名资源数据库 串联苏北抗战线、苏南烽火线、淮海战役线[5]
让地名活起来、火起来!江苏出台首部打造“地名经济”指导文件
扬子晚报网· 2025-08-26 12:32
地名与产业融合 - 推动乡村地名元素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将地名转化为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的生产力要素 融入乡村产业品牌建设 培育壮大农业企业和农村经营主体[2] - 鼓励将地名融入农产品生产、宣传、销售等环节 宣传推广带有地名标识的乡字号土字号土特产品[2] - 推动地名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规范乡村地名命名更名 清理整治有地无名、多地重名、一地多名等问题 加强乡村地名标志设置与维护 结合文化特色打造地名标志景观[2] - 创新设置智慧地名标志 关联乡村简介、地名故事、旅游景点、服务指南等内容 增强导向和查询功能[2] - 推动乡村地名工作与邮政快递深度融合 形成乡村著名行动与快递进村、村村通邮叠加效应[2] - 加大对邮路畅通所需乡村居民点、道路街巷、公共服务设施名称的命名力度 推进乡村标准地址编制 完善乡村寄递末端服务网络[2] - 打通出村进城物流、电商大动脉 实现乡村特色农产品与邮寄快递产销运高效衔接往来[2] 地名与美食融合 - 加大地方传统美食宣传推广力度 开展江苏味道、跟着地名品美食等餐饮促消费活动 设立地方美食体验区[3] - 通过实物展示、图文介绍、视频播放等形式展示美食制作工艺、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3] - 搭建地方美食线上推广平台 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美食介绍和文化故事[3] - 开展线上地名与美食直播活动 以直播带货形式推广地方特色美食产品和食材[3] - 深入挖掘淮扬菜、金陵菜、苏锡菜、徐海菜等地方菜系文化内涵 整理编印地名史话与美食谱系故事[3] - 建立完善百城千镇万村地名与美食传承体系 支持中华老字号、江苏老字号以及地方老字号餐饮企业开展传统特色美食技艺传习[3] - 鼓励企业创新地方美食经营业态 推出扬泰早茶之旅、苏州船菜体验、淮扬菜寻根等主题线路 推动传统美食现代化转型[3] - 构建地名+美食数字化推广体系 形成地名美食地图 带动公众游客跟着地名品美食[4] - 放大扬州、淮安世界美食之都影响力 支持打造具备国际影响力的美食地标 培育美食名村、美食名镇、美食特色街区[4] 地名与文旅融合 - 持续开展读城行动 阅读地名活动 挖掘江南文化、楚汉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等地域风情[5] - 串联南京古朴沉稳美丽古都、无锡钟灵毓秀太湖明珠、徐州汉风飞扬文化名城、常州文润中吴闲逸龙城、苏州精致优雅江南天堂等具有地域特征的地名旅游线[5] - 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地名文化旅游新业态[5] - 依托乡村著名行动和苏韵乡情等文旅品牌 挖掘乡村地名文化基因[5] - 打造以江南水乡、运河风情、滨海湿地、湖光山色、竹海茶田、醉美花海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民宿集聚区[5] - 开发乡村地名文创产品 全景呈现江苏乡村隽永图景[6] - 保护利用反映党史的重大事件遗址、重要会议遗址、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旧居等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6] - 深入挖掘红色地名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重点历史场景 串联苏北抗战线、苏南烽火线、淮海战役线[6] - 征集展览红色地名文创产品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6] 实施保障机制 - 建立部门协同联动推进机制 及时会办解决问题和困难[6] - 充分发挥地名、旅游、餐饮等社会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6] - 加强科学统筹谋划 加大部门项目、资金、资源、场所等多元要素保障支持力度[6] - 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典型案例和工作成效 凝聚社会共识 营造良好工作氛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