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创新

搜索文档
“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到访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
海南日报· 2025-09-27 00:59
"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到访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 这片12.7平方公里土地,让中外学生共享优质资源 平台共享,打造"无国界校园"—— 中央民族大学海南国际学院教室里,来自英国密德萨斯大学的教师斐然,正用生动的语言讲授《音乐技 术与作曲》课程,台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活跃。 和斐然一样,目前英国密德萨斯大学有20余名教师常驻园区。"艺术类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接受外教全 英文授课,符合条件的学生毕业时可同时获得中外两校的学位证书。"中央民族大学海南国际学院副院长石嵩 告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相比于国外留学,在海南留学可以实现'一校入学、多校选课'。"北京体育大学海南国际学院2023级休 闲体育专业学生李乐说,得益于北京体育大学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在此合作办学,约有三分之一的课程由 外教授课,"能直观对比中外教育差异,视野更开阔。" 中国学生能够享受国际一流的教学、科研及实验资源,海外学生也能学到中文及中国文化。中外高校间 的融合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使这里成为一座多元交融、活力四射的国际教育园区。 课程共享,课堂"一座难求"—— 九月二十五日,北京语言大学海南国际学院的留学生在上中文课。海南日报 ...
(活力中国调研行)中外高校集聚 海南打造国际教育创新岛
中国新闻网· 2025-09-26 07:33
(活力中国调研行)中外高校集聚 海南打造国际教育创新岛 中新网海南陵水9月26日电 题:中外高校集聚 海南打造国际教育创新岛 中新网记者 张茜翼 贾靖峰 站在讲台上,来自英国密德萨斯大学的斐然(Fiorenzo)用英语生动讲授《音乐技术与作曲》;讲台下, 同学们与"洋老师"积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 9月25日,英国密德萨斯大学的教师斐然为中央民族大学海南国际学院学生授课。 中新网记者 张 茜翼 摄 9月25日,中新网记者走进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简称"黎安试验区"),现场体验了这里中 外合作办学的一堂课。如今,英国密德萨斯大学有20余名教师常驻园区,为中央民族大学海南国际学院 的学生授课。 "园区构建了以'五互一共'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即中外互鉴、学科互融、文理互通、课程互选、学 分互认、管理共商。"黎安试验区管理局副局长邹文涛说,学生可通过统一平台跨校选课,所修学分直 接纳入学业成绩,实现"一平台选课、学分互认、课程共享"。 目前,黎安试验区已有26所中外高校入驻,开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休闲体育、旅游管理等20多个专业, 并统筹各高校开放287门共享课程,涵盖文、理、工、体、艺等多个领域。 "相对 ...
一座岛上的国际教育创新
人民日报· 2025-07-14 22:52
教育开放与创新 - 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13个重点园区之一,占地面积12.72平方公里,师生规模达5000人(含留学生700余人),已吸引26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入驻,获批9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1] - 试验区创新"五互一共"国际教育体系,统筹开放207门共享课程,覆盖100%入驻高校,选课学生达3733人次[1][6][7] - 试验区首创"中外合作办学部省联批"审批新模式,2023年迎来中国首个境外高校独立办学项目——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开学,2025年目标师生规模突破1万人[2][3] 教育模式与资源共享 - 试验区采用"大共享+小学院"特色教育模式,共享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设施,专享特色专项教学科研设施,实现跨国、跨校、跨学科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合作[6] - 试验区实行"双学位"制,学生无需远赴海外,在国内完成学业后可同步获得中方高校与外方合作高校的学位证书[7] - 试验区推动建设共享教学、共享科研、共享学术3个共享平台,为入驻高校学生提供多学科、多文化、跨校学习体验[7] 产教融合与科研成果 - 试验区以"产学研用一体化"为核心路径,打造黎安数字实验室创新共同体,计划投资约2亿元,涵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产业"深度融合[8] - 数字实验室已汇聚9支科研团队、约70名科研人员,以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头部企业,2024年获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重点研发项目10项,获科研经费1140万元[9] - 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与德企魏德米勒、通快、采埃孚及国内三大运营商达成合作,65名大二学生于2024年12月首次参与企业实习[9] 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 - 试验区联手华为等企业共建"数字经济人才发展中心",提供"人才培养—职业认证—服务实训"闭环服务,计划年内完成"海南省数字技能培训学校"办学许可和"职业技能鉴定评价机构"资质申报[9] - 试验区通过"五互一共"机制(中外互鉴、学科互融、文理互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管理共商)培养国际化人才,典型案例包括跨学科团队完成的《体育与城市》著作[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