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宏观政策协调

搜索文档
中国财政政策仍有较大发力空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22:39
财政政策力度与工具 - 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向更加积极 战略上更主动 战术上更精准 成为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1] - "十四五"期间财政宏观调控呈现四大特点:力度更给力 工具更丰富 发力更精准 时机更灵活[4] - 2024年财政赤字率从2.7%提高到4% 进一步打开财政政策空间[6] 跨周期调节与中长期发展 - 跨周期调节超越传统逆周期调节 着力解决中长期发展问题 核心是为中国中长期发展寻找新动能[2] - 财政政策与经济情景适配性增强 建立在财政宏观调控规律科学认识基础上[1] - "十四五"前四年年均经济增速达5.5%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3] 政策协同与杠杆效应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 今年中央政府发行5000亿元特别国债注入商业银行 预计撬动信贷投放约6万亿元[5] - 财政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 带动更多社会资金 市场资金规模远大于财政资金[4] - 支持地方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盘活经济 畅通地方和企业资金链条[4] 财政空间与资源统筹 - 2024年末中国政府负债率仅为68.7% 显著低于G20国家118.2%和G7国家123.2%的平均水平[6] - 政府拥有庞大国有资产 资源 土地 特殊制度优势支持更大财政政策空间[6] - 大财政改革模式统筹资金 资源 资产 零基预算改革整合零钱为整钱 提升财政宏观调控财力[7] 国际协调与全球治理 - 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 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 为财政宏观调控提供更优环境[9] - 积极引导G20主权债务处理规则制定 深度参与国际税收规则双支柱方案磋商[9] - 通过多边财金对话平台和双边机制 减少大国宏观经济政策负面外溢效应[9] 就业结构与微观循环 - 财政宏观调控需从总量和结构综合发力 促进实现充分就业目标[5] - 更注重促进微观经济循环 抓住"市场有效 政府有为"精髓[4] - 劳动力适应新经济结构就业岗位成为重要问题 人工智能改变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