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噪声(Noise)
icon
搜索文档
在认知偏差的尽头
经济观察网· 2025-08-06 04:36
卡尼曼学术贡献 - 奠定行为经济学基石 通过社会实验揭露新古典经济学理性人模型的虚幻性 揭示人类决策充满非逻辑波动 [8] - 提出系统1(快思)和系统2(慢想)双系统理论 揭示人类认知存在锚定效应 可得性偏差 损失厌恶等非理性机制 [9][10][13] - 发现损失厌恶效应显示失去100元带来的痛苦强度远超获得150元带来的喜悦 [9] - 提出禀赋效应 过度自信 框架效应等认知偏差概念 这些机制无形中引导人类走向非理性歧途 [10] 理论应用与影响 - 行为经济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 成为设计消费陷阱的利器 [14] - 认知偏差原理被互联网巨头用于算法设计 编织信息茧房和精准推送 [14] - 理论被政治操弄者利用作为煽动情绪和引导舆论的杠杆 [14] - 卡尼曼晚年表达忧虑 认为行为经济学揭示了人性弱点却未能赋予人们足够抵御之力 [14] 个人经历与学术渊源 - 童年经历纳粹占领下的巴黎 7岁时被父亲藏匿于地板夹层 形成对人性不可测的最初认知 [11] - 青年时期经历以色列建国初期的烽火连天 在国防军服役期间观察战争压力下的决策变形 [12] - 1973年赎罪日战争爆发时立即从美国返回以色列 但战后因道德不适选择移居美国 [12][13] - 个人经历中的内在张力成为研究人类在压力下判断与决策偏差的重要伏笔 [11][12][13] 晚年思考与最终选择 - 晚年研究重点转向噪声概念 指判断中不必要且有害的变异 [15] - 以89岁高龄选择自主结束生命 这一行为被视为对其理论的终极实践 [15][16] - 最终选择引发对理性框架脆弱性及认知放松状态的哲学思考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