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员工幸福感
icon
搜索文档
这6个科学小窍门,能让你的幸福感直线飙升
36氪· 2025-07-14 01:18
文章核心观点 - 员工的幸福感是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的综合问题 受工作量 工作灵活性 上级和团队文化等多因素影响 个人可通过基于科学依据的简单日常练习提升情绪健康和幸福感 [1][3] - 情绪健康被定义为与自己 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及他人建立更具支持性关系的能力 提升情绪健康水平可更从容应对情绪挑战 减少挣扎 压力和焦虑 [3] 情绪健康练习方法 - 每天自我审视:通过询问"我今天过得怎么样"和"我感觉如何"进行情绪觉察 不评判或立即修正感受 研究显示练习情绪觉察的人更可能感受更高幸福感 觉察负面情绪可减轻情绪强度并提供采取行动的机会 [3][4] - 白天进行高质量短暂休息:每90到120分钟进行5到10分钟休息 避免刷社交媒体或处理待办事项 微软大规模研究发现会议间隙休息可显著减轻累积压力和焦虑并提高注意力 户外散步能提升情绪 注意力和动力 [5] - 练习接纳并专注可控事项:包括清晰认识现状和确定减少压力的前进步骤 有助于打破消极思维循环 采取微小富有成效行动产生进步感并激励进一步行动 在领导力课程中被证实有助于团队集中注意力和缓解压力 [6][7] - 优先与同事建立微连接时刻:真诚热情问候同事 在视频会议中分享本周好事 主动联系而不聚焦工作 研究表明确社会支持和归属感改善心理健康并减轻压力和焦虑 每日创造连接时刻可精神振奋并减少孤独感 [9] - 练习感恩对抗负面偏好:每天写下三件感激之事 培养感恩心态在不确定性时代尤其有益 促使大脑关注积极有意义事情 提醒困难非生活全部 提高韧性和积极适应能力 [10] - 工作之余进行积极休息:投入时间到爱好或创造性活动如绘画写作 研究显示下班后主动休息如培养爱好或与家人朋友共度的护士更少出现职业倦怠 积极休息是对长期全身心投入工作能力的投资 [11] 作者背景 - 娜塔莉·科根是情绪健康领域顶尖专家和国际主题演讲者 曾进行数百场关于情绪健康和职业倦怠的演讲研讨会 作品刊登于《纽约时报》《快公司》《哈佛商业评论》等媒体 著有《此刻更幸福》和《卓越人类计划》 [3][12]
一家公司好不好,看员工的“面相”就知道了
36氪· 2025-07-02 06:53
核心观点 - 员工精神状态直接反映公司管理水平和组织健康程度 员工快乐程度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企业文化通过员工日常行为体现而非标语口号 [2][9][12] 组织健康度评估指标 - 员工面部表情体现组织氛围 精气神好 面带笑容 眼神发亮表明氛围良好 疲惫涣散 气氛压抑则反映管理问题 [2][7] - 物理环境反映公司文化 大门紧锁配保安显示封闭文化 墙壁贴满老板名言暗示一言堂管理 [6][7] - 员工行为模式体现安全感 无人大声说话 交流时凑近耳语表明高度压抑的环境 [7] 员工状态与绩效关联 - 哈佛商学院研究显示员工幸福感每提升10% 公司绩效平均增长5% [10] - 快乐员工更具创造力 主动解决问题能力和客户服务表现更好 谷歌"20%时间"政策催生Gmail等创新产品 [11][13] - 情绪饱满状态提升工作表现和创造力 情绪差则导致表现下降 [9] 健康组织塑造方法 - 创造意义感:挖掘员工需求与动机 结合个人与团队目标 通过物质激励或成长机会赋予工作意义 [17][18][19] - 给予安全感:建立可靠公正的干部培养体系 提供开放透明的工作环境 确保程序公平和赏罚分明 [21][22][23][24] - 满足成长感:通过传帮带提升工作技能 实施轮岗培养机制 提供清晰晋升标准避免员工通过跳槽实现职级提升 [25][26][27] 成功案例参考 - 谷歌开放快乐的文化氛围促进创新能力 20%工作时间自由讨论政策催生重要创新产品 [13] - 互联网公司因封闭文化 一言堂管理和员工压抑状态导致业绩下滑近乎倒闭 [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