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启蒙
icon
搜索文档
古龙逝世四十周年|陈墨:古龙的魅力和价值——以《萧十一郎》为例
新浪财经· 2025-09-21 01:43
古龙文化研究活动背景 - 中国武侠文学学会联合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及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与科研机构,自2025年5月起至12月发起"古龙文化研究进校园"大型学术活动 [1] - 活动旨在纪念古龙逝世四十周年(1985年9月21日逝世) [1][3] - 本文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墨在上海大学的讲座发言稿,由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石娟主持 [1][3] 《萧十一郎》作品价值与结构分析 - 小说创作于1970年,由电影剧本改写而成,经过作者多次构思修订,故事紧凑无冗余,被视为古龙最精致的小说 [9] - 情节可概括为"夺刀、救美、抗暴"三部分,其中"救美"为核心主线 [9] - 故事包含四层叙事结构:表层救美故事、爱情故事、女主角成长故事及深层启蒙故事 [11][17][20] 女主角沈璧君角色解析 - 出身传统淑女,缺乏江湖经验和自主意识,经历五次绑架事件后逐步实现精神觉醒 [17][19] - 成长动力源于对萧十一郎的情感共鸣及其自由人格的刺激,最终突破社会规范束缚 [17][20][22] - 角色象征被传统礼教压抑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过程 [17][18] 主人公萧十一郎形象多维性 - 身份具有复杂性:表面被称作"大盗",实际以卖水果为生,专与强盗对抗却拒绝"侠客"标签 [24][25][26] - 性格融合野性与现代性,代表古龙投射的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 [27][29][30] - 通过《野狼之歌》及与狼共处的设定强化其边缘人形象,但本质是精神独立的现代性象征 [28][30] 连城璧与反派逍遥侯塑造 - 连城璧并非伪君子,而是被世家文化塑造的"玩偶",缺乏情感表达与自我认知 [32][34][36] - 逍遥侯作为第一反派,兼具侏儒生理特征与神性自我膨胀,象征权力压迫与人性异化 [40][43][45] - "玩偶山庄"设计揭露强权者对个体的操控,呼应易卜生《玩偶之家》的主题 [42] 白道人物与道德复杂性 - 正派人物如彭鹏飞、柳永南、厉刚等参与绑架,但并非全员伪君子,多受胁迫或收买 [46][47][48] - 小公子角色体现"平庸之恶",在逍遥侯绝对控制下作恶,死亡前展现人性残留 [50][51][52] - 古龙通过道德灰色地带探讨人性在压力下的异化与选择 [48][49] 开放结局与艺术价值 - 主要人物结局均出人意料:连城璧击杀小公子、风四娘选择杨开泰、萧沈爱情未明确交代 [53] - 萧十一郎与逍遥侯决斗结果开放,涵盖邪不胜正、强权压制及永恒斗争三种解读可能 [54][55] - 结局设计突破传统武侠范式,强调精神成长重于物理结局 [22][55]
暗蓝评《雅各布之书》|照亮历史,然后治愈世人
新浪财经· 2025-06-23 03:42
文学创作分析 - 陈映真在《加略人犹大的故事》中将犹大改写为革命者形象 犹大认为犹太复国主义成功只会带来新的压迫 因此选择利用耶稣之死实现"地上的理想" [3] - 太宰治《越级申诉》中的犹大通过主动背负神罚来涤清原罪 与陈映真笔下的犹大形成鲜明对比 [4] - 托卡尔丘克《雅各布之书》中的纳赫曼背叛雅各布是为了延续"道路"的荣耀 不同于传统犹大形象 [4] 作品主题解析 - 《雅各布之书》通过多重视角展现雅各布这一复杂人物 但最终读者仍无法确定其真实面目 体现托卡尔丘克"真实是多层次"的创作理念 [5] - 托卡尔丘克认为写作具有"照亮历史"的功能 通过描述事物使其免于灭绝 这种创作观与治愈历史创伤的主题密切相关 [5] - 小说采用"星群写作"手法 悬置核心人物雅各布 通过众多配角的视角拼凑时代全景 形成"反史诗"的叙事效果 [17] 文学技法探讨 - 托卡尔丘克在《玩偶与珍珠》中提出"珍珠"象征人的灵魂本质 这一概念成为理解《雅各布之书》中人物动机的关键 [8][10] - 彦塔作为超越时空的观察者贯穿全书 这种赋予"不可能之物"主体性的技法是托卡尔丘克的标志性创作手法 [11][12] - 小说采用页码倒序排列 致敬希伯来文从右至左的书写传统 体现作者对文化细节的考究 [5] 历史观照 - 托卡尔丘克拒绝传统波兰历史小说的民族主义叙事 直面历史上的宗教冲突和社会压迫 [25] - 通过十八世纪医生卢斌的形象 小说预见性地探讨了公共卫生思想和启蒙理性的萌芽 [19] - 小说结尾连接二战时期的真实事件 将历史创伤与治愈主题完美结合 [23][24] 人物塑造 - 纳赫曼代表古典信徒 通过为信仰操劳实现自我荣耀 其背叛行为具有复杂的动机 [20] - 莫里夫达象征现代信徒 作为"永恒的异乡人"体现现代人的身份困境和自由焦虑 [21][22] - 雅各布的外甥这一启蒙青年形象 其悲剧命运预示了法国大革命后"漫长的十九世纪"的到来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