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文化

搜索文档
美《华盛顿邮报》刊文:美国大学课堂成“文化战场”
环球时报· 2025-09-22 22:50
过去数年间,美国保守派持续推动重塑种族和性别相关教学内容,让多地出台了规范教育工作者言论的法 律,也进而导致了很多教师被解雇。 言论自由的 " 认知缺失 " 美国《华盛顿邮报》 9 月 20 日文章,原题:保守派针对课堂言论,教师正在失业 在得克萨斯农工大学一名 教师在课堂上讨论性别议题的视频曝光后,后果以惊人速度显现。课堂上,学生当场质问讨论性别话题是 否合法。争议视频上传后仅一天,涉事教师便遭到解雇,系主任与院长被撤职,司法部宣布介入调查。十 天后,舆论仍在网络发酵,校长马克·威尔士宣布辞职,这位退伍军人的职业生涯戛然而止。 柯克之死成舆论风暴 在美国保守派活动人士查理·柯克遇刺后,这场舆论风暴愈演愈烈。田纳西州坎伯兰大学上周宣布,一名英 文系教授和一名校工因在网上发表关于柯克的"不当言论"而被解雇。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本周对一名员工启动调查,该员工涉嫌在社交媒体上庆祝柯克之死,现已被停职。得 克萨斯州各地因教师对柯克事件发表言论而遭解雇的案例不断增加,仅休斯敦地区就已经出现六例。 近期,美国广播公司知名主持人吉米·基梅尔因评论柯克事件而被停职,深夜脱口秀节目被无限期停播。此 事也引发了舆论争议。美国副总 ...
美知名脱口秀节目“鸡毛秀”被无限期停播,奥巴马发声
环球网· 2025-09-19 01:48
奥巴马在社交平台X上写道,特朗普政府这些年一直抱怨"取消文化",但如今却"常常威胁要对媒体公 司采取监管行动,除非这些公司封杀或解雇其不喜欢的记者和评论员"。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姜蔼玲】美国脱口秀节目《吉米·坎摩尔直播秀》(又被称作"鸡毛秀")被"无限 期"停播一事持续发酵。据美联社报道,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当地时间18日就此发声,称特朗普政府正在 将一种"取消文化"推向一个"新的危险层面"。 奥巴马同时转发了一则关于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主席称可能追究该节目所属美国广播公司 (ABC)及其母公司华特迪士尼传播虚假信息责任的报道。 当地时间17日,ABC宣布,因"鸡毛秀"主持人吉米·坎摩尔在节目中就柯克遇刺案发表争议性言论,决 定对其节目"无限期"停播。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此在其社交媒体上发文说,"这对美国来说是个好消息: 收视率堪忧的《吉米·坎摩尔直播秀》被取消了。祝贺ABC终于鼓起勇气,做了必须做的事。" ...
9.4分,突然爆红,这是next level女性爽剧?
虎嗅APP· 2025-05-04 08:29
剧集内容分析 - 英剧《道格拉斯被取消了》以四集迷你剧形式呈现 剧情紧凑且映照现实 聚焦"厌女文化"议题[2] - 豆瓣评分从2024年初的90分攀升至94分 通过英美剧迷推荐实现国内破圈传播[2] - 采用非传统叙事结构 以男性无辜视角切入职场危机事件 展现流言对公众人物的毁灭性影响[4] 角色塑造与冲突 - 女主角麦德琳打破传统受害者形象 通过挪用男性权力语言实现复仇 被观众称为"next level女性爽剧"[3][7] - 道格拉斯角色设计具有复杂性 表面温和正派实则默许系统性压迫 第三集受害者/加害者身份反转构成戏剧高潮[6][11] - 制作人托比代表高阶权力压迫者 其性骚扰场景通过空间控制与话术操纵展现职场暴力机制[6][7] 社会议题探讨 - 剧集深度解构"取消文化"的双重性 既推动社会对弱势群体关注 也可能异化为舆论工具[13] - 通过黄色笑话的传播链条 揭示语言暴力如何成为性别歧视系统的润滑剂[8][10] - 展现系统性压迫中"旁观者共谋"现象 道格拉斯的沉默实质维护了男性权力同盟[11] 叙事艺术与市场反馈 - 编剧Steven Moffat(《神探夏洛克》主创)采用高密度信息叙事 被评价为"值得写入教科书"的剧作结构[3][5] - 与传统注水剧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冰川/沙漠等意象比喻观剧的极致体验[2] - 角色道德灰度引发讨论 麦德琳的胜利被定义为"个人而非女性集体的胜利" 反映现实抗争的局限性[14][15]
9.4分,突然爆红,这是next level女性爽剧?
虎嗅· 2025-05-02 04:38
剧集内容与结构 - 剧情紧凑且映照现实,指向"厌女文化"命题,常与《混沌少年时》被影迷推荐[1] - 豆瓣评分从年初的9.0分涨至9.4分,观看体验被描述为"窒息"但"爽快"[1] - 故事以男性无辜视角展开,道格拉斯因推特流言陷入职场危机,表面是取消文化受害者[3] - 第三集实现受害者和加害者角色倒转,揭露性骚扰名场面[6] 角色塑造与冲突 - 女主麦德琳被形容为"next level女性爽剧"主角,以男性权力语言反击,展现强大生命力[2][7] - 道格拉斯从温和老好人形象转变为冷漠旁观者,其两次对麦德琳的鼓励形成讽刺对比[10] - 制作人托比通过权力诡辩实施性骚扰,展现系统性压迫手法[6] - 麦德琳复仇对象选择道格拉斯而非托比,引发对"平庸之恶"的讨论[8][9] 社会议题探讨 - 通过道格拉斯困境描画英国取消文化,反映其对弱势群体的关照与舆论工具化两面性[11][12] - 提出道德审判标准问题:冷漠围观、隐秘共谋是否应被取消[13] - 剧中女性角色呈现多元性,包括不完美的行动者麦德琳、保守派希拉和理想主义者克劳迪娅[14][15] 艺术表现与观众反馈 - 编剧Steven Moffat(《神探夏洛克》编剧)采用非线性叙事,酒店性骚扰场景被称"戏剧名场面"[1][6] - 麦德琳非传统受害者形象引发争议,其道德瑕疵与男性角色形成镜像[14] - 结局强调个人胜利而非系统性变革,克劳迪娅角色暗示新生代成长可能[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