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自研

搜索文档
迈瑞低估值的背后,其并购边际效益正在递减
晚点LatePost· 2025-08-22 12:12
核心观点 - 中外医疗器械行业存在代际差距 限制迈瑞医疗估值提升的根本原因[4][13][14] - 公司增长逻辑需从外延并购驱动转向技术自研突破 特别是在高值医疗和专业细分领域[7][14][33][35] - 当前估值水平(27倍PE)显著低于A股同业(联影医疗90倍 惠泰医疗57倍) 反映市场对其增长模式和技术含量的定价差异[8][12][13] 业务表现与估值对比 - 2024年营收367亿元(+5%) 净利率32% 但2025Q1营收同比下降12% 利润下降18%[6][10] - 市值2882亿元居A股同业首位 但PE倍数27倍显著低于联影医疗(90倍)和惠泰医疗(57倍)[8][10] - 与美股同业对比:美敦力营收335亿美元(+4%)PE25倍 爱德华兹生命科学营收54亿美元(+9%)PE11倍 史赛克营收226亿美元(+10%)PE54倍 波士顿科学营收168亿美元(+18%)PE62倍 直觉外科营收84亿美元(+17%)PE77倍[10][13][16] 发展历程与并购策略 - 2006年登陆纽交所 2016年以24.6亿美元完成私有化 2018年创业板上市[5][18] - 2008年2.02亿美元收购Datascope 监护业务从8亿元增至17亿元 全球份额升至第三[17] - 2011-2014年完成13起海内外并购 涉及生命信息支持、体外诊断、骨科和内窥镜领域 营收从10亿元增至78亿元(CAGR23%)[17][19] - 2021年5.32亿欧元收购海肽生物 2023年1.15亿欧元收购DiaSys75%股权 IVD业务成为最大营收板块[24][25] - 2024年以77亿元对价收购惠泰医疗24.61%股权(公允价值15亿元) 获得心血管高值耗材技术[29][31] 业务结构分析 - 生命信息与支持:起家业务 受益国产替代政策 但受医疗系统采购调整影响增速放缓[17][28] - 体外诊断:以生化诊断为主 分子诊断处于布局阶段 虽规模最大但估值受技术壁垒和集采限制[24][25][27] - 高值医疗耗材:通过惠泰并购进入电生理和血管介入领域 产品属三类医疗器械 2019-2024年CAGR达38.5%[29] 增长挑战与转型方向 - 外延并购边际效益递减:标的稀缺性导致交易对价高企 惠泰并购未带来估值增益[29][32][33] - 需转向自研驱动:武汉基地规划5年推出20款三类医疗器械 研发投入持续保持营收10%占比[34][35] - 政策支持:国务院2024年53号文明确加大研发创新支持力度[34] - 需突破高技术含量领域:如联影的核磁共振仪(融合多学科尖端技术)或Veracyte的分子诊断(PE超90倍)[1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