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减负
icon
搜索文档
让孩子的视力“赢”在起跑线上
经济观察报· 2025-09-25 06:55
现在孩子的物质生活比以前好,但松弛感却少了很多,他们的学业任务更重。20世纪80年代的小学生, 大多是脖子上挂片钥匙,放学排路队回家,半小时完成作业,有大把的时间和小伙伴疯玩。后来,小学 生上下学需要家长接送,"三点半放学"这一本意为减负的政策,却成为困扰家长的难题:自己没下班, 孩子放学了,怎么办?于是近几年,在"义务教育课后服务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的纠偏下,各 校都普及了三点半以后的课后服务。然而,或许是为了呈现出课后服务的丰富多彩,学校在这段时间安 排了各种拓展课程,内容固然丰富,但却挤占了孩子写作业的时间。不少孩子晚饭后才开始写作业,效 率稍微低一点的,8小时睡眠都保障不了。每天2小时户外的最低要求,只能靠学校的体育课和大课间 了。 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首要原因还是他们的学业负担过重,其次才是电子产品的渗透。后者从某 些角度看与前者也有关联,线上课就是一个例子。 如果没有清晰的共识和坚定的决心,减负就容易沦为空谈。只有家校都把充足的户外时间作为刚性要 求,才有可能落实到位。学校的课后服务阶段,不妨多一些户外活动,少一些室内拓展课。或者干脆把 时间交给孩子自习,让他们在校内就完成作业,回家 ...
国家亮剑,中小学最严红线来了!
商业洞察· 2025-07-09 09:06
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升级 - 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的通知》,在去年12条负面清单基础上扩展至16条高压线,新增校规校纪、食品安全、校服采购、考试安排4项内容 [2] - 主要变化聚焦三大方向:"减负"核心地位提升、校园霸凌成为"红线"、"升学率"排名要求后移 [2] "减负"政策强化 - 关于"减负"的规定从去年4条增至5条,排序从第7-10位提升至第2-6位,仅次于政治安全 [4][5][7] - 新规明确:初中每月考试不超过1次、小学一二年级禁止纸笔考试,北京某小学取消月考后学生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下降27%,家长群错题讨论减少60% [5][8] - 减负难点在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升学考试体系未改变,北师大调查显示考试难度增加导致负担加码 [10][11] 校园霸凌治理机制 - 责任主体从教师升级为学校,新规要求"学校不得漠视欺凌行为",校长及管理层成为第一问责对象 [14][15][19] - 措辞变化体现管理思路转变:去年强调"教师不得纵容",今年要求学校建立主动防治制度 [16][18][20] 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 "升学率"考核条款从去年第5条后移至第8条,上海将品德发展、身心健康等纳入综合评价,山东淄博精简考核指标并取消升学率依据 [24][25][26] - 广东省出台校服管理新规,明确禁止强制购买或捆绑销售,7月1日起实施 [29][30] 政策实施效果预期 - 16条高压线针对教育领域积弊,如能落地将推动教育回归本质 [31][32] - 文件反映国家教育治理从单一考核转向全面发展导向 [28]
重磅,教育部发布新规,关乎所有孩子
36氪· 2025-06-16 00:43
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新规 核心政策变化 - "减负"条款位置从去年第7-10条前移至第2-6条,新增"严禁频繁组织考试"规定:初中每月考试不超过1次、小学一二年级禁止纸笔考试,直击"以考代教"问题 [3][6][7] - 升学率考核被明确禁止:负面清单禁止以考试成绩对学校/教师排名,北京阳光招生政策规定免试入学、不得收取竞赛证书或设立重点班 [9][11][12][13] - 校园安全责任主体升级:从教师层面提升至学校管理层,校长成为欺凌事件问责第一责任人 [15][17] 政策落地挑战 - 升学考试体系未变:中高考选拔机制导致学业压力难以缓解,考试难度上升反向加剧内卷 [20] -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资源集中引发家长攀比心理,形成"减负-补课"死循环 [22] - 社会观念转型滞后:传统"勤学苦练"思维与现行评价体系冲突,家长担忧减负影响成绩 [23][24] 行业现状数据 - 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达15%-20%,其中50%为在校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学业压力中升学压力占比54.66%,学校考试评比占39.97% [10] - 部分学校仍存在"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现象,变相增加作业和补课量的情况普遍 [4][5]
国家亮剑,中小学最严红线来了
商业洞察· 2025-06-12 09:35
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政策升级 - 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的通知》,提出16条高压线,较去年12条新增4项内容,涵盖考试安排、校规校纪、食品安全、校服采购等领域 [1][2] - 政策升级体现在三大方向:"减负"核心地位提升、"升学率"排名要求后移、校园安全责任主体升级 [3] "减负"政策加码 - 新增"严禁频繁组织考试"条款,规定初中每月考试不超过1次、小学一二年级禁止纸笔考试,北京某小学取消月考后学生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下降27% [7] - "减负"相关条款从去年4条增至5条,排序从第7-10位前移至第2-6位,仅次于政治安全条款 [6][9] - 升学考试难度升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及社会观念转型缓慢是减负难落实的三大主因 [11][12] 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 "升学率"考核条款从去年第5条后移至第8条,上海将品德发展、身心健康等纳入学生综合评价,湖南临淄区将学校评价指标从60项精简至34项并取消升学率考核 [15] - 政策导向从"唯升学论"转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明确升学率不再作为考核依据 [16] 校园安全管理强化 - 校园欺凌责任主体从"教师"升级为"学校",校长及管理层成为第一问责对象,要求学校建立"零容忍"管理制度 [18][20][21] - 新增校服采购规范,禁止强制购买及牟利行为,广东等地已出台细则严禁捆绑销售和采购腐败 [24][25][26] 政策核心目标 - 16条高压线旨在推动教育体系刀刃向内的改革,回归守护学生成长的本质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