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云上的梯田
人民日报· 2025-09-26 23:31
图为紫鹊界梯田。 周飞亚摄 "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有收"。在湖南新化的紫鹊界梯田流传这样一句民谚。天下梯田 何其多,紫鹊界有啥特殊?一是历史,二是规模,第三,要归功于其"技术含金量"。 紫鹊界梯田群始于先秦,盛于宋明,已历经2000余年。梯田由苗、瑶、侗、汉等多个民族共同开拓建 造,是南方稻作文化与山地渔猎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漫长的时光中,梯田不断"生长",到如今,周边 延绵8万余亩,核心景区超过2万亩,最高处海拔1585米,梯级数最多处竟超过1100层,好不壮哉! 梯田最令人啧啧称奇的,当数独特的天然自流灌溉系统,仅凭借森林涵养、土壤储水与梯田自身的层叠 结构,就形成了一套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机制。灌溉主要靠"借田输水"。一个小竹筒,随意往田垄上一 插,便是"排水管"。相对孤立的田块,主人才会挖一些小土沟——当地人叫"圳"——来送水。或者干脆 连土沟都省了,就拿竹筒做成渡槽。用最小的工程量,让每块田都能"喝个水饱"。人的智慧,被巧妙地 藏入自然造化,不着痕迹。 梯田皆依山就势而造,小如碟、大如池、长如带、弯如月……姿态各异,颇有野趣。春季水光潋滟,夏 季绿波荡漾,秋季金黄的稻浪翻滚,冬季白雪皑皑 ...
潍坊多举措促农业发展,乡村振兴项目最高补贴一千万元
齐鲁晚报网· 2025-09-23 01:47
这一政策出自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与财政厅联合印发的通知,旨在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 域,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值得注意的是,奖补资金不仅注重投资规模,更强调"形成 实物工作量",体现出潍坊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务实导向。 多产业领跑全省 丰收节迎来"大丰收" 2025年上半年,潍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农业成绩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6.4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 388亿元,双双位居全省第一。"潍麦16"小麦品种实打测产达到923.07公斤/亩,刷新了当地小麦单产纪 录。蔬菜产量600.92万吨、增速3.23%,牧业产值134.1亿元、增速5.7%,肉蛋奶总产量108.4万吨、同比 增长8.8%,这些关键指标均稳居全省首位。 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8月,潍坊市农产品出口额达112.6亿元,同比增长6.6%,增速高于全省2.9 个百分点,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值的10.4%,连续7年保持百亿级出口规模。潍坊市蔬菜及食用菌出口 35.7亿元,增长2.4%,占全市农产品出口总值的31.7%,同期,禽肉出口14.6亿元,增长13.9%,占 13%;诸城、安丘、寿光三个省级农产品出口集聚区分别出口3 ...
潍坊3个农业系统入选省第三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名录
齐鲁晚报网· 2025-09-12 23:57
山东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名录 - 第三批名录共包含17项农业文化遗产系统 涵盖小米、生姜、板栗、葡萄、樱桃、艾草、月季、苹果、桑蚕、黄牛、山楂、黄精等多种作物及养殖类型 [1][2][3] - 具体包括章丘龙山小米栽培系统、莱芜生姜种植系统、平度大泽山葡萄栽培系统、青岛杨家山里樱桃栽培系统等 [1][3] 潍坊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成效 - 11项系统入选山东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名录 包括昌邑山阳大梨、昌乐西瓜、青州银瓜等 [6] - 昌邑山阳大梨成功入选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6] - 将农业文化遗产种植产业纳入省级乡村振兴片区建设并给予财政资金扶持 [6] 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提升与利用 - 实施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行动 依托规模优势、质量优势、市场优势打造农业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 [8] - 动员专家学者、企业家、新农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构建大保护、大发展格局 [9] - 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9]
这场“蟠桃会”,青年站C位(环球热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6 23:10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 - 上海金山蟠桃复合栽培系统成功入选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其栽培史可追溯至元朝 拥有数百年生态农业智慧和文化实践 [2] - 中国共有2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数量居全球首位 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倡议以来 中国积极响应并坚定支持 [8] - 各国代表分享老挝千年古茶树 孟加拉国漂浮菜园 蒙古奶茶等农业遗产案例 体现生物与文化基因库的多样性价值 [4] 青年参与与技术创新 - 吕巷镇通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开展老果园改造 建立专家工作站 结合田间实操与课堂讲座提升蟠桃品质 [5] - 青年团队运用绿色复合保鲜剂 气调技术 VR体验和数字化资料库等创新手段 推动农业遗产的智慧化转型 [6] - 孟加拉国采用精准灌溉 卫星测绘和数字平台连接农艺师 蒙古国开发茶枕头 茶渣肥料等衍生品实现传统创新 [6][8] 产业融合与品牌升级 - 吕巷镇开发蟠桃果酒 冻干和蜜饯产品 以"蟠桃会"节庆为核心发展休闲农业 将果园变公园 产区变景区 [5] - 打造"湾区桃源"蟠桃文化展示馆 深化产研学联动 实现从卖产品向卖品牌 卖体验转变 2024年被评为五星级全国乡村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点 [7] - 通过IP形象设计(如"橙宝")和科普课程 将农业知识融入教育体系 提升文化附加值 [6] 国际合作与经验交流 - "青禾农遗行动"项目覆盖13个国家 未来将延伸至韩国济州岛 老挝万象 意大利罗马等地 [1][9] - 中国与孟加拉国可在可持续水稻种植 传统知识数字化 气候韧性作物等领域开展经验交流 [8] - 老挝提议创建中老青年交流项目 学习中国数字化技术 共同参观丰沙里古茶系统 [8]
不要把农业文化遗产“冷冻式保存”
经济日报· 2025-06-02 22:04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 农业文化遗产是活态有机体 具有活态和活性的最大特点 需要在发掘中保护 在利用中传承 避免盲目开发或冷冻式保存 [1] - 我国新增3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包括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 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 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 总数增至25项 保持世界第一 [1] - 农业文化遗产融合自然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特征 兼具经济 生态 文化多重功能 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为我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1]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 我国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积极推动者 2015年出台全球首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 2021年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 成为首个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列入法律的国家 [2] - 农业文化遗产易受城镇化 工商业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 保护成为国际共识 我国为全球贡献中国智慧 [2] 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与创新 - 农业文化遗产蕴含农耕文化和生态理念 提供绿色食品和优美景观 高度契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2] - 农业文化遗产认定初衷是创新传承 永续利用 造福社会 而非保持一成不变 [2] 经济价值实现路径 - 嫁接现代产业要素是关键 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农业科技相辅相成 如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引入农业物联网 产品销往120多个国家 江苏兴化垛田农业系统发展乡村旅游和文创产品 [3] - 擦亮农遗金字招牌 通过区域公用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建设提升品牌价值 如宣化葡萄 敖汉小米成为热销产品 需让农民纳入产业链并享受发展成果 [4] 产业发展模式 - 需因地制宜探索优势产品生产 产业融合发展 龙头企业带动等模式 提高农民收入 实现农遗可持续发展 [4] - 农业文化遗产传统但不落后 伴随乡村振兴展现时代新韵 体现中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 [4]
以文兴业 全链条推进农业升级
广州日报· 2025-05-25 19:06
农业产业体系升级 - 核心观点为通过全链条推进方式促进农业产业体系全面升级,重点领域包括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开发[1] - 提出形成农业产业文化IP的重要性,需注入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以实现"一村一品"特色产业[2] - 案例显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推动产业升级:鱼水村水文化带动西洋菜产业,连石村竹文化发展竹制品产业,逢简村粤菜文化促进乡村旅游[2] 乡村文化价值认知 - 乡村价值体现在生产、生活、族群组织等多维度,为历史溯源和当代研究提供实证[3] - 农业文化遗产反映生产文明,如佛山桑园围展示桑蚕业与经济发展的关联[3] - 民族村寨和传统建筑体现生活文化,如侗族鼓楼与公共生活、社会组织的紧密联系[3] 保护与开发协调机制 - 强调保护稀缺历史信息载体的必要性,保育是活化的基础[4] - 活化需注重活态文化,通过原住民参与维持生命力,例如松阳三庙项目修复文化建筑并新增文创空间以聚集人气[4] - 当代保育方式强调物质遗产与活态活动同步,避免博物馆式僵化封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