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信仰

搜索文档
对信仰的执着追求令人动容
人民日报· 2025-08-06 04:33
最近,92岁高龄的游本昌入党,一句"胸腔里跳动的,依旧是当年那个渴望光明的少年的心",展现出的 对信仰的执着追求令人动容。 信仰,对当下一些年轻人来说也许是个有点"高大上"的词。有人觉得它"空",认为谈论它是唱高调;有 人说它"远",仿佛那是属于遥远的革命战争年代的事,于是敬而远之。 其实,信仰既不"空",也不"远",信仰于我们犹如空气,日日受益而不觉。试想,当你身处贵州榕江洪 涝灾区,陷于困境之中,是谁高喊着"我是党员,我先上",义无反顾地冲到救助群众的第一线?当你在 万家灯火中,与家人其乐融融时,是谁在卫国戍边的前线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毅然决然为保卫 家园献出生命? 在最危险的时刻,总有一群人毫不犹豫地冲在最前面。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正是源于心中燃烧着的信 仰之火。 什么是信仰?从发生学上说,信仰源于人类祖先的弱小与外界环境的强大。面对饥寒交迫和疾病猛兽, 人们将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到某些具体或抽象的事物上,信仰便由此产生。 共产主义信仰何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力量?因为它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公平、正义、美好的向往,激发勇 敢、奉献等宝贵的品质,驱动人们为实现它而不懈奋斗;因为它超越个人私欲,将个体生命融入 ...
人民论坛:对信仰的执着追求令人动容
人民日报· 2025-08-06 03:26
最近,92岁高龄的游本昌入党,一句"胸腔里跳动的,依旧是当年那个渴望光明的少年的心",展现出的 对信仰的执着追求令人动容。 信仰,对当下一些年轻人来说也许是个有点"高大上"的词。有人觉得它"空",认为谈论它是唱高调;有 人说它"远",仿佛那是属于遥远的革命战争年代的事,于是敬而远之。 共产主义信仰何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力量?因为它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公平、正义、美好的向往,激发勇 敢、奉献等宝贵的品质,驱动人们为实现它而不懈奋斗;因为它超越个人私欲,将个体生命融入伟大事 业,让人们在面对艰难险阻时充满力量,面对利益诱惑时不为所动,始终坚守心底的那道光。 这,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因为有崇高信仰,每个人都能化身时代的英雄。 我们这个时代,从不缺乏有崇高信仰的人。驻守缺水少电的孤岛32年,每天清晨升起国旗,王继才、王 仕花夫妇守岛卫国的义举,打动了无数国人;数十年如一日,以羸弱的身躯为山区女孩擎起一盏人生的 明灯,"燃灯校长"张桂梅用心血诠释了对初心的坚守;扎根敦煌六十余载,"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以自己 的青春不再,换来莫高窟的青春正好……他们的人生告诉我们:将自己的生命与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 们连接,才能寻求到更饱满的人 ...
对信仰的执着追求令人动容(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 2025-08-05 22:21
这,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因为有崇高信仰,每个人都能化身时代的英雄。 最近,92岁高龄的游本昌入党,一句"胸腔里跳动的,依旧是当年那个渴望光明的少年的心",展现出的 对信仰的执着追求令人动容。 信仰,对当下一些年轻人来说也许是个有点"高大上"的词。有人觉得它"空",认为谈论它是唱高调;有 人说它"远",仿佛那是属于遥远的革命战争年代的事,于是敬而远之。 其实,信仰既不"空",也不"远",信仰于我们犹如空气,日日受益而不觉。试想,当你身处贵州榕江洪 涝灾区,陷于困境之中,是谁高喊着"我是党员,我先上",义无反顾地冲到救助群众的第一线?当你在 万家灯火中,与家人其乐融融时,是谁在卫国戍边的前线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毅然决然为保卫 家园献出生命? 在最危险的时刻,总有一群人毫不犹豫地冲在最前面。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正是源于心中燃烧着的信 仰之火。 什么是信仰?从发生学上说,信仰源于人类祖先的弱小与外界环境的强大。面对饥寒交迫和疾病猛兽, 人们将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到某些具体或抽象的事物上,信仰便由此产生。 100多年前,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社会美好图景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正是源于在积贫积弱的旧 中国,人们有着 ...
风云“八办” 烽火前哨——探寻八路军办事处的历史功勋
新华社· 2025-07-11 10:07
八路军办事处的历史作用 - 全面抗战期间在全国各地公开设立18个办事处,成为抗日统一战线的重要枢纽[1] - 西安办事处通过地下电台转播红色中华通讯社电文,覆盖江南新四军报刊及欧洲部分地区[2] - 重庆、武汉办事处发行《新华日报》两种版面,最高发行量突破5万份,经多地转发至国内外共产党组织[2] - 香港办事处翻译毛泽东著作并创办《华侨通讯》,内容被纽约、秘鲁、菲律宾等国际媒体转载[2] - 洛阳办事处电台成为中共河南地下组织与中央、八路军总部、新四军的关键通信节点[2] 政治宣传与国际影响 - 通过《新华日报》等媒介使国统区了解党的主张,同时争取世界人民对抗日战争的同情支持[3] - 香港办事处推动《新华日报社论集》《群众》周刊国际化传播,扩大中共理论影响力[2] - 重庆办事处在抗战结束后发表毛泽东《沁园春·雪》,引发文化界轰动[9] 人才输送与教育动员 - 西安、武汉、广州等地办事处成立招生机构,周恩来等领导人亲自演讲吸引进步青年[4] - 1938年2月至5月西安办事处护送2000余名青年赴延安,南京沦陷后武汉办事处后送近千名青年[4] - 至1940年累计约10万人经办事处抵达延安,其中近半数为知识分子,包括艾青、冼星海等文化界人士[5][6] - 爱国华侨、国际友人如斯诺、白求恩等亦通过办事处渠道进入边区[6] 物资筹措与后勤支援 - 1937-1938年武汉办事处后送军饷655万法币、枪炮730+支、弹药1300+箱、服装4.6万套、药品3.5万箱[8] - 南京办事处三个月内输送军饷及被装折款197.5万法币[8] - 1939年桂林办事处从东南亚筹集50+车无线电器材、医药等物资,历时4个月运抵延安[8] 隐蔽战线与牺牲精神 - 乌鲁木齐办事处陈潭秋、西安办事处宣侠父等负责人在国统区牺牲[8] - 西安办事处电台人员接受气节教育,面对特务监视仍坚持信仰[8] - 办事处同时承担营救同志、揭露敌人、团结民主人士等多重任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