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生命周期照料
icon
搜索文档
对话中国首家外资医院院长盘仲莹:作为头部医疗机构要学会思考 不怕转型带来的“短痛”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1 15:35
行业政策与市场准入 - 外商独资医院政策开放后仅有两家获批 显示市场准入并未出现涌入现象[1] - 外资医疗机构早期面临政策空白 需向监管部门解释性质并适应审批流程[2] - 2010年后政策松动使中外合资医疗机构数量激增 出现民营机构通过外资化转型现象[3] 行业发展阶段特征 - 行业经历三阶段演变:1997-2010年政策探索期 2010年后跑马圈地期 当前进入冷静期[2][3] - 2025年以来近30家民营医院申请破产清算 涉及不同领域和地区[3] - 当前外资医院投资规模达亿元起步 较早期数百万美元投资大幅提升[3]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公立医院国际部商业化程度提升 加剧外资与民营医疗机构竞争压力[3] - 外资医疗机构需以更大资金投入和更高性价比服务回应市场期待[3] - 中国医疗质量指数(HAQ)从2000年49.5提升至2016年74.2 全球排名第48位 与美国差距缩小[4] 标杆医院运营策略 - 北京和睦家医院从产科向全生命周期照料转型 应对低生育率和老龄化趋势[5] - 医院关闭产后康复科 转向神经功能重建 心肺康复等高端医疗领域[5] - 医院CMI指数和DRG组数增加 反映收治病例复杂度和医疗技术含量提升[5][6] 人才与设备投入 - 采用职业院长管理模式 医疗 护理 运营三线并行协作[7] - 2015年引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至2023年7月手术量突破千例[7] - 通过高端设备吸引顶尖专家加盟 包括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和301医院消化科副主任[8][9] 技术创新与跨界合作 - 与阿里巴巴达摩院合作开发"一扫多查"医疗AI技术 通过平扫CT识别多种疾病[10] - 该技术获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 能识别胰腺癌 胃癌等消化肿瘤[10] - 医疗创新借鉴教育行业线上化 服务行业云外卖等跨界模式[10] 国际化发展与挑战 - 实现从输入欧美模式到输出中国模式的转变 如VBAC技术和AI医疗解决方案[11] - 核心竞争力在于不可替代的国际化诊疗模式 包括保险公司支付方体系制约[11] - 面临无政府资金支持 不纳入医保体系 需完全依靠自身结余发展的挑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