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
icon
搜索文档
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举行扩大会议,陈吉宁出席,龚正报告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工作重点
第一财经· 2025-07-31 12:54
深化"五个中心"建设与培育新质生产力 - 深化"五个中心"建设 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1][4] 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 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3] - 认真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 [3] - 着力打好稳增长政策"组合拳" 着力深化"五个中心"建设 着力放大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叠加优势 着力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 着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3] - 年初市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有力有序推进 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 [3] - 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仍需稳固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社会治理、建设美丽上海、增强超大城市安全韧性仍需持续用力 公共服务还要补短板、提质量 [3] - 政府服务管理效能仍需进一步提升 政府作风建设还要持续加强 [3] 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 全力以赴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 多措并举扩大有效需求 努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6] - 大力实施城乡居民增收、消费能力保障支持、服务消费提质升级、大宗消费更新、新型消费培育、消费环境提升等六大行动 持续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6] - 促进服务消费 上海人均GDP已经超过3万美元 服务消费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6] - 加快打造文化消费高地 扩大优质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体育赛事经济 更好满足健康消费需求 持续提升餐饮、家政等生活服务消费品质 [6] - 积极促进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 加快引进和培育高能级、高流量、高品质的演出、赛事、展会 串联各方资源 促进相互导流 放大票根经济效应 [6] - 扩大入境消费 去年接待入境旅客近671万人次、同比增长84% [7] - 优化离境退税消费环境 5月、6月两个月上海离境退税销售额累计同比增长91.3% [7] - 制定出台了优化离境退税消费环境行动方案 目标是到2027年离境退税商店超过3000家 [7] - 培育新型消费 大力发展数字消费、悦己消费 积极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邮轮经济 [7] - 支持开发原创IP 大力促进"IP+消费" 鼓励二次元经济健康发展 提升夜经济品质 打造不同特色的夜间消费集聚区和特色市集 [7] - 首发经济是上海最显著的优势之一 去年超过3500个品牌在沪举办首发活动 全市新增首店1269家、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首位 [7] - 发布"首发上海3.0"政策 吸引更多国内外品牌来沪开设首店 不断提升首发、首秀、首展、首店的能级 [7] - 银发经济是激发消费活力的"新蓝海" 支持企业开发更多适合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 努力把上海打造成银发经济发展高地 [7] - 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 今年国家下达上海的新增债券额度达1386亿元 其中专项债券额度1155亿元 [8] - 聚焦基础设施、新兴产业、城市更新等领域 推动更多项目早开工、快建设 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8] - 深化营商环境改革 发布实施营商环境改革8.0版行动方案 推进"十大攻坚突破任务" [8] - 优化政策服务 全流程优化惠企政策的制定实施、申报兑现和评估修订 [8] - 着力解决政策"看不懂"的问题 充分听取企业意见 进一步明晰政策申兑要求 [8] - 着力解决政策"不好查"的问题 在"随申办"等上线"随申兑"惠企政策服务专区 统一市、区两级惠企政策发布和查询入口 [8] - 着力解决政策"享不到"的问题 通过数据共享为企业精确匹配政策 让更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 [8] - 市、区两级共有378个惠企政策项目实现"免申即享" 其中市级部门项目158个 目前已累计服务企业超过400万次 [8] - 优化涉企行政检查 全面推广应用"检查码" 建立检查的强制登记制度 做到无码不检查、检查必亮码 [9] - 加强检查的统筹管理 推进餐饮业、住宿业等91个行业使用联合"检查码"开展跨部门综合监管 争取做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9] - 做实检查的评价反馈 形成检查管理闭环 [10] - 完善"无事不扰"事项清单和"无感监管"对象清单 强化"信用+风险"监管 [10]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以实体经济为根基 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持续下功夫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未来产业布局建设 [11] - 着力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 加速推进重大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 加快实现前沿技术突破 力争在更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自主可控 [11] - 建强战略科技力量体系 提升科技攻关的体系化能力 [11] - 强化前沿领域科技布局 制定实施一批科技攻关和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 [11] - 加大力度支持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力争到2027年将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从去年的11%左右提高到15%左右 [11] - 着力打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技术发展的堵点和断点 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11] - 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 [12] - 大力培养造就创业者队伍 着力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高成长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12] - 力争到2030年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2万家左右 [12] -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 加快建立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 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12] - 上半年出台了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12] - 在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2] - 做深做实基础研究联合基金 促进大科学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 组建新一批区域创新联合体 [12] - 协同深化长三角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 加快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大飞机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12]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 深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 强化先行先试、集成探索 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体系 [13] - 提升重大开放载体平台能级 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发挥风向标作用的重要举措 [13] - 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深化改革转型升级 上半年制定实施了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深化改革转型升级行动方案 [13] - 实施功能转型升级行动 立足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资源禀赋 "一区一策"强化差异化定位、打造特色化优势 [13] - 实施产业提质升级行动 立足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定位 加快集聚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优质项目 [13] - 行动方案明确了六个重点产业领域 包括国际分拨、保税加工、保税维修、保税研发、跨境电商和高价值商品保税展示交易 [13] - 实施管理机制改革行动 建立跨部门数智监管辅助平台 优化智慧监管系统 不断探索优化"一线放开、二线管住" [13] - 加快复制洋山特殊综保区、外高桥保税区等区域的成功经验 让更多制度创新成果惠及全市各个综保区 [13] - 实施公共服务提升行动 推动各保税区域统筹园区和市、区两级企业服务资源 提供"一站式"政策咨询、合规培训、争议调解等方面的集成服务 [14] - 强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 [14] - 整合构建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 抓紧建设全市统一的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 [15] - 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服务平台和信息渠道进行统一整合和优化提升 形成"线上+线下"、"境内+境外"全方位的企业出海服务体系 [15] - 组建"1+(3+15)+X"工作机制 [15] - "1"是建立1套市级层面一体化服务统筹协调机制 核心是建设全市统一的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线上平台 重点提供在线咨询解答、一站式网上办事和专业服务资源链接等三大功能 [15] - "3+15"是打造覆盖全市的线下咨询服务点 "3"是指浦东、临港、虹桥3个重点区域 将依托现有资源设立分平台 持续做强已有的特色专业服务功能 [15] - "15"是指除浦东外的其他15个区 将分别设立服务点 依托政务服务中心 为企业提供就近便利咨询服务 [15] - "X"是推进建设X个海外服务点 推动现有海外办事处功能提升 依托市贸促会新设香港、新加坡两个海外服务点 [15] 保障和改善民生 - 坚持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 全面启动实施新一轮人民城市建设行动 更加注重"投资于人" [16] - 着力提高公共服务品质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 [16] - 加大稳就业力度 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16] - 确保全市面上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深化落实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等政策 建立外贸稳就业工作机制 全力支持企业不裁员、少裁员 [16] - 充实稳就业政策工具箱 储备一批增量政策 [16] - 确保重点群体就业总体稳定 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24.6万人、再创新高 持续加强就业服务 推动尽早实现就业 [16] - 加快推进"两旧一村"改造 今年是"两旧一村"改造三步走的第一个关键节点 [17] - 全面完成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 中心城区零星旧改还有约38万平方米 前两年完成改造25.8万平方米 今年将实现整体清零 [17] - 基本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 [17] - 全面启动中心城区周边城中村改造项目 计划用2024年到2026年的三年时间启动66个城中村整体改造项目 [17] - 去年启动了21个 大幅超过年初计划10个的目标 今年计划启动25个 [17] - 强化资金保障 进一步统筹好政策性金融工具和市场化融资渠道 [17] - 今年新增的政府专项债额度中约400亿元将用于"两旧一村"、无卫生设施旧住房改造等城市更新项目 [17] - 大力吸引有实力的开发企业参与改造建设 [17] - 优化社区卫生服务 充分发挥社区在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18] -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 全市二、三级医院拿出一半以上的专家号源优先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放 [18] - 今年上半年全市通过社区优先预约的号源达到20万个 [18] - 完善上转患者"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 探索康复期患者优先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制 [18] - 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 [18] -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今年上半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开展西医诊疗病种、配备药品种类分别增加到128种和763种 [18] - 坚持以全科服务为导向 持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医疗、康复护理、中医药等功能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