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污名化

搜索文档
营商环境不容“污名”碰瓷
新华日报· 2025-05-07 21:22
胖东来舆论风波 - 网红"柴怼怼"发布视频指控公司玉石产品存在牟取暴利情况 [1] - 浙江海宁一商场取名"胖都来"引发商标侵权纠纷 [1] - 公司多次遭遇类似风波包括员工"试吃"争议、顾客投诉被断章取义传播、博主制造维权闹剧等 [1] - 官方调查结果显示玉石产品"平均毛利率不超过20%"且"鉴定证书有效" [1] - 公司面临"流量碰瓷"现象被置于道德高期待与苛责的双重标准中 [1] 企业污名化现象 - 行业普遍存在对企业或企业家的"流量碰瓷"行为 [2] - 常见手段包括捏造事实诋毁产品质量、歪曲解读企业行为、舆情期间"落井下石"、深挖企业家私生活等 [2] - 背后形成"造谣—引流—变现"灰色产业链 [2] - 新能源汽车行业明星企业反映应对负面信息已成为沉重负担 [2] - 企业面临澄清被指"公关傲慢"、沉默被解读"默认有罪"、诉讼耗费资源的困境 [2] 营商环境改善措施 - 《民营经济促进法》将于5月20日实施明确禁止利用互联网恶意侵害民营经济组织权益 [3] - 最高法最高检出台规定加大对恶意抹黑企业行为的打击力度 [3] - 法治环境建设旨在保护经营主体创新活力与发展激情 [3] - 司法机关可依法追责"污名化"现象形成刚性约束 [3]